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院所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2021年和2022年对党和国家来说意义非凡,在此期间,党隆重庆祝了建党一百周年,胜利召开了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矿冶集团)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集团始终坚持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提质增效上全面发力,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两年来,矿冶集团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主动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稳增长,增收拓市、降本增效,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全面完成国资委考核任务。2021年矿冶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同比增长106.6%,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116.5%;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41.22亿元,同比增长124%,净利润21.52亿元,同比增长99.26%,连续两年保持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同步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超额完成国资委年度考核任务。
二是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资产结构更加合理。截至2022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86.05亿元,同比增长40.22%。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
(二)在科技创新上深度用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夯实
矿冶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战略核心位置,在创新发展上打头阵、挑重担、当先锋,以创新赋能、用人才聚力、靠科技提速,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更加主动。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导向作用。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稀土新材料等关键核心领域,积极参与重点专项攻关,两年间共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77项,获批174项。
二是研发投入力度显著增加。两年间,持续保持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各类科技基金立项经费超1亿元;在实施的“双碳”专项中,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机制,与揭榜团队签署“军令状”,设定里程碑考核指标,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和创造潜能。
三是技术成果凝练成效更加显著。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库,在复杂多金属资源清洁高效利用、航空材料等方面进行深耕培育,入库成果达30余项。12项成果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8项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获各类科技奖励153项,其中,12项成果获省部级奖项;获批授权专利560项,其中获准登记软件著作权178项,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负责或参与制修订标准246项。
四是创新平台建设更加高效。集团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了集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加强人员配备和管理。矿冶过程智能优化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第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获批“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等4个国家级和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和机构,新材公司、北矿检测和磁材公司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团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五是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深入。集团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矿冶科技伙伴计划,成功举办“中非现代矿物加工技术(第一期)网络培训班”和“中非非煤矿山采矿和安全技术网络培训班”,累计培训来自中国和南非等13个国家、70余个矿业企业的500多名学员。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合作方主要负责人普蒂教授荣获2021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集团领导应邀在中国-塞尔维亚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五届例会做专题发言,受邀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论坛,集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与蒙古科技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海洋科学研究所签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围绕“一带一路”实验室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3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获批立项,获批1项“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
六是创新激励政策更加完善。集团持续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制定了《2022-2024年公益类非法人单位经营业绩考核实施方案》、《技术创新激励办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用好用足央企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减轻公益类单位利润指标考核压力,引导、鼓励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安心做科研。新增利润更大比例倾向于一线科研人员收入增长,两年间一线科研骨干收入平均增长20%以上。
(三)在优化布局定位上精准着力,创建一流企业步伐加快
矿冶集团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与人才干部培养,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围绕主责主业,加强统筹谋划,人才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业务布局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结构更加优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蹄疾步稳。
一是深化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集团积极推进落实战略科学家培养政策,2021年,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昌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集团院士培养的再突破;2022年,集团6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在2022年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上得到国资委通报表扬。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两年间在集团内外部组织干部交流20人次。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制定《“十四五”时期优秀年轻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年轻干部选育用管机制更加健全,其中45岁及以下占比69%,干部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二是锻长主业链,畅通融入国内大循环。扎实推动矿冶装备业务重组整合,完成株洲公司重组进入北矿科技,有效拓宽了产业链和服务领域,极大提升了集团矿冶装备的行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间战略合作,与中国铁建、中国有色和蜀道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将地方资源禀赋与央企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强化上下游协同发展,畅通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加有力。
三是优化业务布局,强化市场开拓。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立西南分公司,进一步巩固拓展集团工程、咨询业务等在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强化产业竞争能力。集团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品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市场优势进一步发挥。积极落实国资委“双碳”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矿冶集团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五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化经营发展优势。集团克服境外疫情形势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积极通过线上营销、境外代理等方式加强市场开发、加大营销力度持续巩固南非、刚果(金)等非洲市场成果,积极拓展蒙古老挝、越南、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积极组织参加进博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推动集团高水平对外开放。集团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保持较高增速,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6%和128%。
二、院所改革新政策、新做法及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院所改革新政策、新做法
矿冶集团以制度建设夯实改革根基、以机制创新激发改革活力,以专项突破激活改革全局,全面发力、加速提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一是围绕出真招求实效推动改革落实落地。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工作的决策部署,健全“月例会问效、信息化督办、常态化交流”的改革实施跟进落实机制加强监督、完善考核,改革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各单位层层压实责任,坚决落实好改革“军令状”,形成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良好氛围。集团所属“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评估全部被评为标杆或优秀企业,并获国资委通报表扬。其中,北矿科技被评为标杆企业,当升科技被评为优秀企业,改革示范作用有效发挥。
二是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集团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司治理全过程,集团设党委子企业全面制定并落实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制定了《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工作方案》《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推动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纳入董事会应建范围的15户子企业全部建立了董事会,100%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建立集团派出董事人才库。开展董事、监事专项培训和年度考核评价,有效提升派出董事、监事履职能力。
三是加速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集团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机制,集团23家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协议签约率达100%,并健全了对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进行评估和“回头看”制度,逐项对标,逐户完善。强化对各二级经营单位领导班子副职考核,在集团职能部门试点推行全员量化考核,强化结果应用,进一步推动实现干部能上能下。集团三项制度改革工作获得国资委的充分肯定,在中央企业专项评估中获得一级(A类)的优异成绩,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国资委《“能上能下”“能进能出”30个微案例》。
四是不断深化提升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水平。集团高质量完成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专项任务,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各项措施逐一落地见效。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内部管理标杆”创建工作,创建了17个管理经验先进、管理成效突出、管理特点鲜明的内部管理标杆项目。
(二)院所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在传统资环领域的科研投入有待加强。资源行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遗留的科研问题都是一些“硬骨头”、“老大难”问题,迫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是受各方面综合因素影响,当前在传统资源领域的科研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统筹的工作。在科技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的领导下,通过产业创新联盟、重点专项等形式,整合了一批创新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日益进入深水区,创新难度日益增加,统筹协调创新资源的难度日益加大,科技创新及院所改革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创新人才不足。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传统行业日益向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引入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人才。但受制于当前体制机制,国有企业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吸引、留住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未来有色金属行业重点研发方向及攻关关键技术建议
随着有色金属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探明的优质矿产资源接近枯竭,不仅使我国面临有色金属材料总量供应严重短缺的危机,而且因为“难采、难选、难冶”的复杂低品位矿石资源或二次资源逐步成为主体原料后,对传统的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环境等科学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面临开采深度逐渐增加、资源品质持续下降、开发难度不断增大等共性难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适应我国资源特点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
当今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为主要标志的新兴技术将带来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智能矿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建议有色行业重点围绕资源高效开发、先进材料制备、高端智能装备、安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研究,重点在深部资源采矿技术与装备、绿色高效选冶药剂、先进冶金技术、特种功能材料、高端磁性材料、高端电池材料、智能装备及服务平台、“三废”综合处理、工业固废及城市矿产资源化、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研发攻关。通过开放式联合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解决一批有色行业“卡脖子”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四、对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桥梁纽带指引作用。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分析检测、装备等需求信息发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适时向行业发布有色金属产业政策、信息,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支撑。
二是进一步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日益复杂的局面,建议由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和协会牵头,深化统筹行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三是进一步助推企业国际合作。进一步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机遇,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有色金属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有色金属创新成果“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