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以科技报国为己任,昂扬斗志、砥砺前行
一、院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一)经营情况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沙矿冶院)始建于1955年,曾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冶金工业部、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3年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2009年成为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的直管科研单位,净资产53亿,持有股权资产市值约90亿元,是国家三部委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湖南省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18个。
主营业务范围:海陆资源加工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材料与产业化,重点业务方向包括:选冶工程技术与装备、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冶金矿山环保工程、智能矿山、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智能烧结窑炉装备、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锰基新材料。
2022年,长沙矿冶院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利润3.77亿元。近五年,长沙矿冶院顶住压力、凝心聚力、稳扎稳打,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7.49%,其中科研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18.36%;净利润年均增长率12.46%。连续2年被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评为业绩考核A级企业,2019-2021任期考核A级企业。截至2022年12月,累计获得科技成果 1723 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533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 30 余项(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各1项),授权专利 727 项,其中发明专利 314 项。
(二)科技创新情况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直以来,长沙矿冶院坚定践行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进入“十四五”后,我们更加明确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保障资源安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任务,提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近五年,长沙矿冶院践行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使命,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一是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格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批国资委深海采矿原创技术策源地。近五年来,累计获批各类纵向项目164项,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与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国家重点专项项目,专项经费累计4.58亿元,达历史最好水平。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多项突破,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功融入国家和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同时也为湖南省“三高四新”、长沙市“强省会”战略提供了支撑。
二是重大任务攻关成效显著,原创技术研究成果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集团公司科技奖励19项;授权专利435件,其中发明专利120件;完成1000米级结核采集-输送-脱水联合海试,开创了中国深海采矿史的里程碑;开发了复杂多金属矿伴生萤石高效回收技术,解决了含钙矿物与萤石分离的世界性难题,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突破了铁精矿深度除杂、海水体系复杂共伴生铜铅锌高效富集分离、高浊度选矿废水高效回用等关键技术,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高压水射流金属表面无酸清理实现了向“在线-连续”式的技术革命,获中国专利金奖;开发了高性能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建成硅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获国资委“1025专项突出贡献团队”。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获批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以及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14个省级平台;投入上亿元建设科研实验大楼、改善科研条件;对深海国重进行提质改造,建成海洋采矿科技中心,为深海国重提供了支撑。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凸显。①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动态完善“三清单一流程”,全面落实党委会研究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所属子企业全部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②大力推进双创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启动了6个双创项目,60名核心骨干人员跟投出资,构建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伙人机制。三年来,双创项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0%,利润总额由-83万提升至899万元,有效激发企业经营潜力和人才活力。③体系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以战略聚焦和管理变革为主线,推动构建了“资源环保、新能源材料、科创平台”三位一体的业务体系。资源环保板块体系作战能力得到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化进度不断加快。高质量建设麓山科创园和麓谷产业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逐步构建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链条。
五是干部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全院人员共计1257人,其中,科技人员7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研究生导师4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正高级工程师71人。中国五矿首席科学家1人、首席技术专家1人,湖南省领军人才2人、“三尖”人才2人、湖湘英才1人。强化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快职位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专业技术职位序列,并在二级单位试点实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全面推行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到75.61%,关键岗位干部平均年龄从2019年的45.64岁下降至2022年的43.57岁。人才培育引进方面,大力推进“攀登计划-珠峰计划”“青年(科技)英才培养计划”,以重点科技项目、重大奖项申报、科技平台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技骨干;积极探索柔性引进方式,采取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短期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端人。获评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专家各1人;获批湖南省“拔尖”人才2人,“荷尖”人才1人,“小荷”人才1人,认定长沙市C类人才6人。引进海外人才1名,柔性引进邱冠周院士为我院首席专家。
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长沙矿冶院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积累较深厚的科技创新底蕴,科技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院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长沙矿冶院持续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特别是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以来,在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要大幅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领先,还需重点解决以下重点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与董事会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长沙矿冶院按照《公司法》及董事会建设相关要求,构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落实董事会职权相关机制及系列制度体系,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授权放权。2019年以来,长沙矿冶院大力实施双创改革试点,加速推进新兴业务培育和科创企业孵化。但院董事会在自主开展双创项目、新设科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等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决策权限仍有待进一步落实。此外,对于新成立的科创子公司,无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投融资权限。上述问题导致科创企业难以灵活响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风口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部分子企业董事会的决策能力、专业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核心事项管控流程完善。
(二)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一方面传统选冶领域因专家教授陆续退休,学科带头人、资深专家不断减少;新能源材料领域等新兴业务领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困难,高精尖人才缺乏。上述情况较大程度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应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后劲不足。在以经营业绩为主的考核导向下,开展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的人力、财力和时间都有限,创新意识不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缺乏新概念、新思路,吃老本现象依然严重;科技活动更注重应用技术开发,缺乏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和凝炼,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借鉴。
(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研发投入与薪酬分配方面,在国资委工资总额管控和以利润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下,企业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将严重影响当期经营利润,从而一方面影响研发投入的体量,同时,也导致科研人员整体薪酬水平与同行相比有一定差距。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的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面临挑战。
在中长期激励方面,长沙矿冶院大力推进“双创改革”试点,初步建立了核心骨干人员跟投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创新创业合伙人机制。但随着双创改革的推进,一些制约项目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也逐渐显现。以“注册模式”成立的科技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不适应于现行规模化企业的考核机制,科创企业的考核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双创项目跟投范围仅限于项目公司的核心骨干人员,院本级核心管理及科研骨干人员未进行跟投,形成利益捆绑,全院推进双创项目尚未形成最大合力。
(四)缺乏产业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随着长远锂科从矿冶院剥离后,院新能源材料业务侧重新型锂电负极材料及新体系电池研发,但由于缺乏产业平台支撑,研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不能得到快速验证及规模化扩试,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无法形成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创新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急需攻关的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
十四五期间,围绕长沙矿冶院战略发展规划,重点需攻克的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
(一)资源开发领域
围绕国家和行业、中国五矿集团需求,重点图谱褐菱铁矿、鲕状赤铁矿等复杂难选铁矿石高效选别、微细粒黑白钨高效分离、铌钼铼等关键战略资源高效分离与精深加工、外大宗铜铅锌资源清洁高效选冶、大宗尾矿中有价金属回收及资源化、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
(二)深海矿产开发领域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与共建依托单位和行业高校协同,开展全面、系统、科学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理论体系,深水快速、高效、实时的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底矿产资源开采系统方案、关键技术及装备,深海采矿作业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等研究,形成深海矿产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三)新材料领域
围绕新能源材料产业未来发展方向,重点攻克高端硅基负极材料、高导电石墨烯浆料、高离子电导全固态电解质材料和新体系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推进2-3个细分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