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2023)
日期:2025-02-26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2021-2022年,研究院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研究院的新型科研机构定位和要求,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克服了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2年来,综合收入年增长率15.8%2022年达到197亿元;科技收入年增长率16.65%2022年达到6.9亿元;销售收入年增长率28.8%2022年达到106.21亿元;利润总额年增长率71.5%2022年达到19亿元。研究院的发展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作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参研单位代表,2021年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陕西发布《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推广一院一所模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并对研究院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希望研究院再接再厉,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范例;希望研究院坚定创新发展战略,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增贡献。

一、持续推动管理改革

省委省政府调整配强了研究院领导班子。研究院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研究院新型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建设目标和支持措施,完善发布了院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产股权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制修订制度40余项,深化和完善西北有色院创新发展模式,全方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调整职能部门和职能职责,进一步优化内控体系,使管理工作与定位职能更加匹配,提升工作效率。两年来,先后与宝鸡、铜川等政府,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航天和中船下属多个研究所,陕煤集团、隆基股份等企业不断拓展深化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余项,持续强化合作共赢。

二、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建设技术策源地,不断破除技术壁垒,为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提供自主可控的关键稀有金属材料支撑,收到多个型号单位的感谢信。两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超过6%,累计运行课题1429项,获成果奖励55项(省部级奖22项),获得授权专利718件,发表文章826篇(SCI 355篇),影响因子最高18.027。一批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的密封材料及元件成功应用于探月工程月壤采样罐;研制的单晶棒材满足了某某工程的急需;研制的钛系列钛合金材料为运载火箭提供了保障;完成了我国首个600MW快中子堆300余件堆芯构件表面涂层任务;研制出大功率电子束悬浮区域熔炼炉、高温超导材料专用装备、高速磁悬浮列车用超导磁体、直径3.6米电解铜箔成套装备、国内首套20万吨/LAO工业装置催化剂残渣处理系统、国际首台最大的商业化单电子枪粉床电子束3D打印装备等多个首台套设备等。

三、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获批西安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科工局)、科创中国首批创新基地——稀有金属材料创新基地(中国科协)、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西安区域中心(工信部)等4个国家级平台和9个省级平台、23个市级平台;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优化整合进入国家首批新序列工程中心(89家进38家);发起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级双碳计量技术委员会——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获批西安市三器示范平台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截至2022年底,建有国家、省、市创新平台127个。

四、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两年里,科技成果转化36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创新链,新设6个高技术产业公司,控股公司增至44家。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升级产线,优化布局。实施产业化项目建设51项,获批产业化项目21项。加大资质认证、标准制定力度。新取得质量管理、能源管理、两化融合、知识产权管理、辐射安全、工贸安全生产等各类资质认证4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级、行业及地方标准近200项,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持续推动各产业公司提质增效,2021年实现利润12.56亿元,2022年实现利润19.07亿元;两年里累计取得分红收益超2亿元。各单位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陕西省隐形冠军企业、陕西省瞪羚企业等荣誉和称号60余项。

五、持续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两年里,推动1个公司于202169日登陆科创板;成功实现3个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启动4个公司的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进程;完成4个公司的股改和7个公司的增资扩股。与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深化合作,营造良好融资环境。下属公司获得科创板上市公司价值30强、科创板价值50强、上市公司成长性50强等荣誉;累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近25亿元。截止2022年底,院持股市值151亿元。

六、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管理、科研、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融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用好陕西秦创原人才政策,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既多措并举广泛求才,又尊重市场规律真诚引才,两年来入职新员工1920人,其中博士180人。把一线关键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第一阵地,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了岗位测评和管理考核办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扎根一线做出成绩。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到西工大、西交大、中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所深造。瞄准高科技企业需求,选拔优秀科研人员进入公司管理岗位,不断培养既懂科研和技术、又懂管理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不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两年来,新获批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获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荣誉和人才称号68人次。截至2022年底,全院正式职工6072人,其中博士343人,硕士1289人,国家级人才17人,省级人才82人,人才高地加速形成。

2023年,研究院将继续围绕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以一、十、百、千规划和打造国际一流研发平台、成果加速转化平台、高端人才聚集平台为长远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持续打造稀有金属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