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研究院”)主要从事选冶技术开发以及贵金属催化剂、新型选矿药剂研发、销售。目前,院内设有4个工程中心事业部、2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亚太地区红土镍矿合作组织副理事长单位。
一、2021-2022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突破
2022年综合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4.46%。在科技创新方面,两年来累计获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批复总经费1590万元,还参与了2项集团公司“揭榜挂帅”项目;累计新签技术服务合同26项,合同额1800万元;累计授权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在此期间,还先后通过了沈阳市重点龙头企业认证、三体系认证、CMA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证和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认证。
(二)2021-2022年主要工作
1、深度融入集团公司资源开发主业,科技创新模式明显改善。按照集团公司工作部署,沈阳研究院牵头开展了集团公司钴产业链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全面调研集团公司内部及相关涉钴企业现状,提出了要“进一步强化上游资源掌控话语权”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出铜钴分离等4项重大技术需求,其中2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开展的“中色非矿东南矿体铜钴矿石钴资源综合利用的浮选优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自主创新的强化钴捕集技术和铜钴高效分离技术,闭路试验钴回收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集团公司“揭榜挂帅”项目重大突破考核指标;二是含钴炉渣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开发出了成套的含钴炉渣回转窑还原焙烧-磁选富集工艺,钴精矿品位达到4.0%以上,回收率达到90%以上。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集团公司钴产业链规划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2、技术服务模式实现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全面推进流程考察,为企业诊脉。2021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富邦铜业、大井子矿业和中色平桂的流程考察,为富邦铜业渣选铜项目提高铜精矿品位、大井子矿业硫精矿降砷以及中色平桂钨细泥浮选提供了工艺优化方案,其中:大井子矿业硫精矿降砷项目完成了成果转化,新开发的组合抑制剂SK-5010效果良好,硫精矿含砷可降至2%以下;还联合集团公司创新研究院所属刚果(金)实验室,完成了中色非矿东南矿体等5个赞比亚选厂的流程考察,提出了“多渣型复杂低品位炉渣磨矿分选”等3项共性问题,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在集团公司资源开发类出资企业流程考察全覆盖。二是服务海外出资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LCS渣选铜、刚波夫低品位氧化铜堆浸以及中色股份刚果(金)波托波托湿法冶金项目;承担的刚波夫矿业矿区检化中心也正式运营,中色镍业、中色华鑫的技术服务项目也保持稳定。目前,沈阳研究院现有20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海外现场提供技术服务,为集团公司海外项目投产达产贡献了力量。
3、平台建设有序推进,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按照集团公司打造国际领先、绿色环保型选矿药剂企业的产业布局,结合我们在药剂研发和工程化推广方面的优势,2021年承担了集团公司“中色沈研院选矿药剂研发能力条件建设”专项,重点打造集团公司新型选矿药剂研发基地,主要是加强新型酯类选矿药剂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新建设的选矿药剂机理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和连选试验线已具备对外服务能力。在现有平台资质评估维护方面,运行的“辽宁省镍资源开发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考核获评优秀;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也再次通过了认定,检测范围在传统的矿石产品类、化学物相类基础上拓展至合金类、电池材料等领域。
4、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这两年来,通过谋划集团公司产业链专项以及自身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先后与集团公司所属红透山矿业、中色平桂、中色白矿、中色镍业、刚波夫矿业等形成了内部协同;还与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构建了产学研创新团队,产学研创新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在“固废资源化”这一领域,先后与东北大学、中国恩菲、西安热工院等开展了铜渣、赤泥、煤渣等工业固废大规模消纳技术的开发,其中与西安热工院联合开展的“煤渣熔融特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固废利用水平提供了技术储备。
5、产业板块总体向好。2021年科技产品收入1.91亿元,同比增加0.53亿元,增长38.36%;2022年科技产品收入2.22亿元,同比增加0.31亿元,增长16.23%。产业板块的增长主要是贵金属业务的拓展,2021年我们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参数,制备出了符合医药生物标准的氯金酸,并打开了国内医药市场。
6、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根据沈阳研究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在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方面,制定了《中色沈研院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色沈研院精益管理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管理能力提升。在中长期激励方面,2021年对于贵金属业务采用了新设公司+员工跟投的方案进行了改革,参与组建了沈阳中色稀贵新材料有限公司;2022年按照业务互补原则,将原有的材料所和冶金所合并、药剂所与选矿所合并,组建了选矿、冶金和分析检测三个事业部,并完成了中层干部竞聘工作。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陆续出台了项目进度奖、科研项目过程监督、高水平论文激励以及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等管理办法,科技人员主动承揽项目积极性明显提升。另外,为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人员结构,制定了毕业生租房补贴规定、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管理办法,累计招聘员工20人,其中应届毕业生8人。
7、精益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面,结合研究院2022-2024年任期以及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了经理层成员职责分工、权利义务以及年度/任期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退出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内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92项制度的修订工作,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管理、研发费用归集、资金内控监管、劳动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安全环保等环节;强化了采购管理,实现了集团公司集采平台和“有色云采”电子商城的上线。三是在争取政策资金方面,两年来累计获得补助资金286万元,境外服务项目减免税额70万元。
6、安全环保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在环保方面,一是全面梳理了环保手续,先后完成了镍铁中试线的环评验收以及全院环境影响后评价,确保了合规合法经营。在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方面,先后完成了特种设备年检、易制爆手续的申领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两个体系的认证工作;期间,累计开展了2个专题和1个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排查整治问题隐患数量26项,已全部完成了整改工作。
7、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下发了《沈阳研院党总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组织参加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及党校专家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的专题宣讲活动,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支部对二十大精神进行了宣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二是持续强化政治建设,认真抓好党总支“第一议题”制度落实,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融合大提升”活动。重新设置所属党支部,新成立三个支部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三是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组织召开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做到以案为鉴、以案明纪。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这两年来,沈阳研究院在营业规模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均达到了“十四五”规划指标,深化改革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一是在改革推进力度仍有待加强,“三项制度”改革与国内一流院所还有差距,重点是全员绩效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部门考核与员工个人考核存在脱节现象;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整体研发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创新对公司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差距较大,目前沈阳研究院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滞后,复合型人才更是捉襟见肘,这也导致了近年来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直接表现为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多。四是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沈阳研究院在回转窑-电炉冶炼装备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但是尚不具备浸出-萃取-电积全流程湿法冶金中试试验能力。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沈阳研究院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厘清思路,谋划好后续改革举措。
三、“十四五”有色金属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的建议
中国有色集团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大型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企业,年产钴金属量近1万吨,在上游资源领域已具备一定话语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指示批示精神,切实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安全,集团公司制定了“1+4”发展战略,新材料业务成为集团公司“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板块,全力打造钴金属全产业链也成为新材料板块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受氧化铜矿湿法浸出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的限制,致使氧化铜矿中钴的总回收率偏低,因此提高氧化铜矿伴生钴强化浸出及高效分离技术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此外,硫化铜钴矿及含钴冶炼渣也成为回收钴金属的主要途径之一。鉴于此,建议开展“中南部非洲低品位钴资源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现有钴资源的回收,能够有力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安全,符合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相关产业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