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改革创新释动能,发轫远航新征程,加快建设铜铅锌领域世界一流研究院
2021年以来,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冶研院)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扛牢科技创新“主战场、主力军、引领者”的使命担当,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深化科技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铜铅锌领域世界一流研究院,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
一、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
(一)2021~2022年工作总结
2021~2022年,昆明冶研院在中铝集团和中国铜业的建强领导下,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主动服务发展大局,强化整体布局,狠抓工作落实,交出科技创新亮眼答卷。
1、科研生产经营再创“新业绩”。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净利润1881万元,同比增加261%。
2、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成功优化重组中铝集团唯一一家和云南省第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强化冶金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4个。取得国家固废鉴定和法院委托鉴定资质,获批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合格实验室。
3、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效”。“秘鲁复杂铜资源高效处理关键技术” ,突破了镁硅酸盐矿物浮选抑制剂关键技术,实现了铜钼有效分离富集。“兰坪复杂氧硫混合铅锌矿选矿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铅锌混合浮选”技术完成工业试验。
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磨矿细度提高幅度从2.56个百分点到5个百分点;单位钢耗下降幅度达30%。每年新增产值近1亿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围绕铜铅锌冶炼渣有价金属资源高效、绿色、低成本综合利用开展研发。“艾萨熔炼过程杂质元素分布机理及调控技术”完成工业试验,有效提升西南铜业砷渣的无害处理水平;“净化渣资源化利用工业化应用技术”在呼伦贝尔驰宏矿业开展工业试验。新材料新产品领域,针对行业存在的产品结构低端、同质化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短板进行研发。“超高纯锗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出纯度大于8N,粒度小于20μm的超细高纯二氧化锗。
4、改革创新释放“新动能”。设立公司董事会,组建4个专门委员会,实现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科改示范行动”在2022年度国务院国资委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制定《科技人才技术职务选聘方案》等系列制度,推进全员竞聘上岗,选聘科技人才138人。建立薪酬向科技人员倾斜、体现知识价值的分配导向,科技人才按照“岗位+业绩+价值创造分享”模式激励。
5、科研成果取得“新提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23件,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5项;研发能力稳步提升,承担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42项,累计获得政府科技经费5675万元。2022年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1项,目前在研6项,为历年最好水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6、人才队伍建设锻造“新力量”。深入实施人才集聚优化工程,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强化人才培养。2022年新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18人,数量为历年最好水平。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51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兴滇英才计划”7人,省委联系专家3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
7、服务能力展现“新作为”。8个“院企共建车间实验室”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项目,促进企业降低磨矿能耗、降低药剂成本、提升金属回收率。检验检测服务与环境监测服务收入超过1亿元。
(二)2023年上半年工作
2023年上半年,昆明冶研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中铝集团和中国铜业年度工作会工作部署,因势利导、知势而为,科研生产各项工作取得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新业绩。1月~6月,实现营业收入7939万元,全年预计净利润631万元。昆明冶研院在更高平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1、平台建设成绩突出。一是《专业研究院建设方案》获中国铜业、中铝集团批准,8月8日,中铝集团举行专业研究院授牌仪式,昆明冶研院加挂“中铝集团昆明有色金属研究院”。系统策划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目前博士16人;新成立矿山研究所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组建研发团队16个;与中国铜业下属企业对接项目50余项,合同金额5000余万元;强化科研装备提升,按照“填平补齐、超前配置、升级改造”梳理形成8500万元的科研装备投资计划并上报中国铜业。二是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科研项目立项和启动。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申请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获省、市、区科技部门1580万元的平台奖补经费支持,为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月~6月,研发投入1350万元。获批科技项目10项,获批科技专项经费3500万元;与中国铜业下属企业签订22项,经费1340万元。申请专利61件,授权发明专利15件。申报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牵头或参与制修定国/行标8项。
3、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贵金属~铝基催化剂系列产品销售收入1556万元,铜钼分离抑制剂销售收入470万元,稀土阳极板销售收入92万元,铜粉销售收入1112万元。1月~6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超过3500万元。
4、重点项目推进有力。“秘鲁复杂铜资源高效处理关键技术” ,项目团队于9月到秘鲁现场开展试验,筹建秘鲁实验室建设事宜;“兰坪复杂氧硫混合铅锌矿选矿关键技术”,持续开展“先铅后锌-消泡浸出”工业化应用试验,完成“铅锌混合浮选-混合精矿火法挥发”工业试验,进一步聚焦工艺技术路线;西南铜搬迁预研项目,确定了15个合作项目,开展“铜冶炼缓冷渣选铜尾矿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获得的建材产品达到C15~C30和A1.0~A3.5国家标准。西藏金龙项目,综合样获得铜精矿品位、铜钼回收率符合验证指标,为下一步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中国铜业矿山基因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已完成兰坪堆存矿1#堆、3#堆的采样及样品分析,建立了物相、元素数据库,并向金鼎锌业提交了阶段性数据报告。
5、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以车间实验室为纽带,开展的磨矿系统性优化项目,在金鼎锌业与青海鸿鑫实现选矿处理量提高5%以上,磨矿钢耗与电耗下降5%以上,创收1亿元/年;铜钼分离特色药剂在迪庆有色实现铜钼高效浮选分离,钼精矿年销售收入约1.54亿元,利润约7300万元;铅浮选特色药剂研发项目,针对金鼎锌业硫化铅锌矿,实验室阶段,实现铅回收率提高5~8个百分点,药剂成本降低20%左右。
6、党建优势充分发挥。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争做深学细悟二十大标兵、争当追赶超越建一流先锋”大讨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细落地。深度融入中国铜业党建工作格局,坚持党建与科研“双向融合”,深入拓展“党建+科技创新”,各党支部“党员带党组织创效、党员带群众创新”活动项目预计全年创效1155万元。持续完善“大监督”体系,深入推进“三不腐”机制建设,为昆明冶研院营造风清气正的改革发展环境。
二、只争朝夕、久久为功,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建强专业研发平台
进一步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运行方案,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研投入、人才培养、薪酬激励等机制保障,2023年着力开展好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等6个科技项目。抓好“人才(团队)、项目、机制”三个核心要素,建立从顶层设计到研发投入、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完整的管理体系,强化外部合作项目统筹和内部资源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衔接。
(二)推动重大项目攻关
“秘鲁复杂铜资源高效处理关键技术”,开展扩大试验,验证优化药剂的稳定性、钼的综合回收,稳步推进研究成果工业应用。“兰坪低品位氧化铅锌矿资源化利用”,开发铅锌氧硫混合浮选关键工艺、核心药剂,实现铅锌氧硫同步浮选富集。“西藏金龙铜矿绿色高效分选工艺技术”,持续开展药剂配比优化研究、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及扩大连选验证试验,为金龙铜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加强40岁以下年轻博士团队建设,力争5年内从行业知名院校引培博士50名以上,形成博士团队20个以上。
(四)加大“科改示范行动”
深入推动“科改示范行动”,持续完善研发能力、转化效率、经营绩效等定量指标体系,抓好180余项定量指标落实落细,打造治理结构科学完善、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的“科改示范行动”标杆。
(五)深化党建引领
筑牢党建引领保障根基,不断把党建独特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优势。推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紧扣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科技产业,扎实开展“三亮三比”“双提升”等专项活动,系统推进“两带两创”等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昆明冶研院在中铝集团、中国铜业的建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砥砺前行,团结奋斗,加快建设铜铅锌领域世界一流研究院,为推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