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日期:2025-02-26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做科技创新“领跑者”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国家“科改示范行动”契机,锚定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优势,做强专职研发团队和重大工程项目团队,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致力成为科技创新“领跑者”,助力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企业基本情况

长沙院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首批成立的大型综合性设计研究单位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经过七十年的励精图治,长沙院现已发展成为有色金属行业全产业链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装备和服务提供商,业务领域涵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装备制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取得甲级资质15项、乙级资质17项,完成工程咨询设计项目1.3万余项,承担政府和企业重大技术研发项目23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7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拥有有效授权专利400余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在矿山、冶炼和环境保护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自主研发的“高、深、难”矿山采选技术,创新研发的氧压浸出、CSCC熔池熔炼和闪速熔炼等新型绿色冶炼技术,为我国打造矿业强国、推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长沙院现有全部劳动用工近千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20人,占比73%;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13人,湖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1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3人,高级职称301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394人。

近两年,长沙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纽带,聚焦主业,在维持好传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领域。设计咨询业务在逆境中保持常青状态,合同额逐年攀升;环保节能、智能制造产业稳步推进;海外业务厚积薄发,取得实质性突破。2021年,长沙院资产总额25.3亿元,资产负债率57.98%,营业收入15.49亿元,净利润5600万元;2022年,长沙院资产总额25.89亿元,资产负债率57.32%,营业收入14.8亿元,净利润9100万元,新签设计咨询合同额和经营性利润均创历史新高;2023年至9月,长沙院资产总额26.58亿元,资产负债率54.5%,营业收入9.61亿元,净利润5565万元。

二、科技创新成效

近两年,长沙院牢牢把握“科改”契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机制、搭平台、聚英才、强攻关、重应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资源配置,在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勇攀高峰,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

(一)持续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按照“聚焦关键、分级管理、重点监督推动”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科研项目、上级公司科研项目、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公司自立科研项目”四级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进度、质量、经费实行精准化、标准化管理。新建/修订16项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政策体系;健全了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规范了科研项目从立项、评审、实施、经费使用、结题验收、成果评估、推广应用、报奖等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定期检查和节点评估,对科研项目进度质量及时跟进和纠偏,确保科研项目按时保质出成果。试行科研项目经理负责制,进一步提升科研项目管理质效。制定了《副总工程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副总工程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奖励与科研成果价值相结合的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二)不断增建科研平台,夯实创新基础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已构建由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大师工作室和多个中试基地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组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深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铅锌清洁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再生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有色冶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南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重金属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工业联合试验基地”,联合中科院过程所、蒙古国欧绅公司共建“蒙古国硫化铜精矿加压浸出铜冶炼技术研发试验基地”,联合湖南君悦达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有色金属水处理联合研发试验基地”,联合岳阳远大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搭建“氧气多枪顶吹、侧吹炉冷模试验基地”等,为长沙院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保障。

(三)始终坚持人才强企,蓄积创新动能

长沙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引才育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采取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专职博士科研人员;同时,充分发挥好已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技术研讨会、培训会等,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磨刀石”“练兵场”,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在尖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至今,我们已培育了一支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特色明显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不断蓄能。

近两年,长沙院新增“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湖南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3人,3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14人入选战略单元、企业或专业层次科技骨干人才激励计划,3名核心科技人才获评“企业创新达人”“荷尖人才”等省级荣誉称号,开创了以高端人才激发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四)创新驱动硕果累累,增强核心竞争力

1、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国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在矿山采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和工程化应用,开展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5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项,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大规模矿山重大灾害预控与充填技术”和“全尾砂短流程低能耗浓密与精准制备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度大流量充填料浆精准制备与连续输送安全管控技术、充填全流程精准智能管控系统;深地资源、高原高寒矿床、软破矿床开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承担了会泽铅锌矿、焦家金矿、西藏巨龙铜矿等重大工程设计;自主开发的“固废高值化生态化梯级集成利用技术”入选了国家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首创开发应用了以“氧压浸出、自动剥锌”为核心的“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以“富氧侧吹三连炉”为核心的“铅锑银多金属绿色提取关键技术”;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铜基多金属固废协同火法熔炼技术装备及工程示范”“硫化铜精矿加压浸出铜冶炼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复杂多金属物料协同冶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名录。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有色金属冶炼流程精细管控的网络协同制造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形成了有色金属工业人机物共融制造模式与架构技术等多项成果。积极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制备及回收技术创新,取得国内领先竞争优势,助推长沙院签订设计咨询合同超2亿元,开拓业务新领域。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创造

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成果价值创造能力,为公司持续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的模式架构,加强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企业之间的衔接,有效整合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资源,实现人才、科技、产业、资金优势叠加,推动人才集聚、创新集群,加快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孵化项目“选矿药剂研制与应用”,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经营管理团队,负责科技成果总结、宣传和推广应用。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项目收益分红和超额利润分享,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业务,以推动价值创造为目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与公司收益共享。

近两年,累计获授权专利96件,其中发明45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推广应用“深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富氧侧吹熔炼与综合利用技术”“电池级碳酸锂工业生产技术”等9项核心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近6亿元。

3、加速数智化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今年,长沙院成立了数字智能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践行“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的原则,促进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与工艺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推动长沙院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交付方面:长沙院正积极推进数字化交付工作,并已经取得部分成果,如加强数字化交付团队的建设和能力提升;加强数字化交付标准建设,已建立院级冶金工厂数字化交付标准13项,正在研究完善矿山类项目数字化交付体系;加强数字化交付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加强数字化交付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已完成赤峰项目数字化交付试点应用,正在西南铜搬迁、云锌搬迁、金龙矿山等项目中开展数字化交付相关工作;推广数字化交付理念和技术;等等。

在智能化领域:长沙院依托湖南省有色冶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工艺、自动化、信息化等专业资源和技术力量,以生产过程智能化为核心,重点围绕矿山、重有色冶炼和新兴领域,在安全、环保、能耗和控制方面引入、研发和使用智能装置、智能机械和智能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技术升级;通过开展新型工艺方法的研究、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升级,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生产过程的远程运维和优化指导,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和项目资源融合共享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目前形成了有色冶金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智慧的咨询服务体系,搭建了有色云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框架,形成了支撑智能矿山、智能冶炼厂建设与运营的ICT支撑平台解决方案,且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云南会泽、贵州猫场、段村雷沟等矿山及中金岭南丹霞、南国铜业、青锂资源、贵能锰业、赤峰云铜等冶炼厂。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从事的科研业务主要围绕对现有生产工艺流程提质升级改造后端技术开展研究,侧重科研成果应用研究,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仍显不足,技术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具有前瞻性、高附加值的前端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不够,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攻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发质量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与高校、科研院所尚未形成有效互补,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较薄弱,高端科技人才仍难以在产学研之间流动共享,产学研有效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科研成果经济评价有待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初步建立,对科研成果转化缺少经济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仍存在不完善之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技术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还不够深,面还不够广,主、承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还不够多,开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技术交流的潜力还有待开发。

四、未来5-10年科技发展方向

长沙院将继续瞄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围绕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领域进行研发布局,在深地资源、稀有稀土资源、选矿药剂、新能源新材料、固废处理、储能以及铜///镍钴/锰冶炼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矿山领域继续加大“高深难”项目攻关力度,重点开展薄矿体机械化高效开采、厚大矿体高大采场绿色安全开采、深地资源绿色开发、高海拔寒区超大型矿床综合开采、稀有稀土资源采选一体化技术、以及难处理矿石短流程绿色选矿技术、尾矿资源高质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二是在冶金领域重点开展大型化、短流程、变革性铜铅锌镍钴锰冶金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以及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金属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三是在智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企业数据空间构建、井下安全巡检矿用机器人装备、矿山全流程采选智能管理技术与数字孪生、铜铅锌冶炼全流程生产协同管控技术与数字孪生以及铜铅锌冶炼智能装备及产线的研究。四是在新能源及储能领域持续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探索,全面掌握盐湖提锂核心技术,并在钒电池、氢能、储能工艺及设备等方面加大技术储备力度,保持前沿技术领先优势。五是以数智建设、绿色发展为“总开关”,积极探索“绿色矿山+绿电冶炼+绿色再生+绿色制造+绿色应用”增绿厚绿有序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对碳中和、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敏感度,寻找新的研发和服务机会;通过“数智+绿色”核心技术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

五、结语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道路任重道远。长沙院将继续践行“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持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登顶更多“制高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由大变强贡献长沙院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