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篇
中南大学
加强人才培养、加快科技创新、加速成果产出,服务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南大学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研组织,打造创新引领新优势,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经过全校广大科研人员的勠力同心,各项科技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行成绩
(一)科技奖励获得新成就
首次荣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2项,参与的获奖项目1项。获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2项;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47项;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他各类奖励100项。1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创近十年最好成绩。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这是湖南省首度在该领域获得一等奖。
(二)重大项目承揽取得新突破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揭榜挂帅”项目1项,该项目是科技部在“十四五”首批启动的26个重点专项中设立的榜单任务之一,成功获批立项标志着我校在该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获批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项,实现“十二五”以来我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零突破”,项目专项经费1.4亿元,也是我校首次纵向项目单项经费破亿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9项、课题63项;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获批创新研究群体1项;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2项。
(三)自科基金项目攀登新高峰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8项,立项数稳居全国前十,连续四年直接经费超过3亿元,其中包括: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直接经费1000万元,弥补我校7年空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项、海外优青项目10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重点类项目22项;湖南省杰青项目31项、优青项目53 项。
(四)科研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组织国家级科研基地优化重组,推进独立科研机构实体化管理。粉末冶金、低碳有色冶金、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人类干细胞等5个中心全部入选新序列管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轨道交通列车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至此,我校“111”基地总数仍居全国高校之首。组织申报先进载运极端力能前沿科学中心、医疗大数据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新增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独立依托单位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新序列,新增2个作为共同依托单位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新增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建湖南省芙蓉实验室,共建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4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五)成果转化质量实现双提升
全校获专利授权5125项,转化专利502项。3项单项金额过亿元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让,学校累计10项单项金额过亿元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让。大学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519家,转化、培育知识产权1927项,缴纳全口径税收近3亿元,被评为湖南省唯一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技术支撑的赛恩斯成功上市。
(六)科技协会工作作出新贡献
4人当选中国科协“十大”代表,1人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荣获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人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位居全国高首位。18人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个作品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度优秀传播作品。2人入选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0人入选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41部作品入选第十一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中南大学科协获中国科协2021年、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表彰。
二、我校改革的新政策、新做法
(一)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释放科研潜力
出台《中南大学“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提质行动、一流科技人才队伍汇聚行动、前沿基础研究登峰行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行动、军民融合深度推进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行动、人文社科精优推进行动、国际科技合作行动、科技影响力提升行动等十大行动。出台《中南大学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活力。出台《关于国防科研项目校内子项目设立的意见》,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研究生指标分配等环节合理认定科研人员贡献,鼓励科研人员跨学院、跨平台组建团队争取重大重点国防科研项目。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转型
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对基础研究的“一揽子”政策支持,实施基础研究登峰计划,统筹科研及人事政策,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导向,推动实现原创性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三)实施技术攻关,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布局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主动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学校应用研究优势,支持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在关键金属资源、重点材料、未来交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有组织集中攻关一批“首台首套首批首创”技术,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精准对接需求,全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制,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深圳研究院、校友企业作用,加强与重点城市、区域、行业、企业合作联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居全国高校前列。聚焦湖南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策划并促成强链补链延链重大成果就地转化,为湖南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动力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三、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基础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础前沿与交叉研究相对薄弱,学科交叉与融合程度有待加深,国家重大基础前沿研究涉及领域窄、跟踪研究多、原创性和引领性研究少,重大原创成果仅呈现出点的突破,尚未实现面的全面提升,基础研究产出质量与顶尖高校仍有较大差距。领军人才缺乏,大团队难以形成,重大项目有组织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对独立科研机构实体化建设与主管单位要求尚存差距。人文社科领域尚需继续扎实推进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纳入智库建设工作。以贡献、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综合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科研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细化,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成果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重大成果持续产出遭遇瓶颈,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亟待突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中心项目、杰青、优青、海外优青等人才项目申报量较少。
四、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智能智造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做法和建议
(一)粉末冶金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因工程
重点开展:1.材料基因工程共性关键技术,建立适用于不同材料体系、跨尺度高通量计算平台能力,发展适用于不同材料体系的完备高通量制备和表征技术;2.粉末冶金及有色金属关键材料数据库,建立关键材料体系的数据库平台,建设材料数据自动存储、自动挖掘和深度学习技术;3.交通与运载领域关键材料基因工程示范应用,采用材料基因工程技术,重点在航空、航天、航海、高铁、汽车等领域核心装备的关键材料开展示范应用。
(二)高性能有色金属关键基础材料及构件制造
重点开展:1.发展材料制造科学新的理论体系,揭示极端制造条件下材料的组织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对合金的加工成型性和使役行为的影响规律;2.研究合金多相多级强韧化设计与组织调控技术、金属熔体洁净化、均质化和成分稳定化调控技术、合金多性能协同提升的特征微结构设计及调控技术、以及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的超快激光可控优化制造与焊接技术;3.开展高强、高韧、高耐蚀、高损伤容限、高淬透性铝合金大型构件、(超)高强、高导、耐热、耐磨铜合金及复合材料、研究高性能变形镁合金、高强高韧钛合金以及高导热、低膨胀系数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程化研究。
(三)特种合金材料与复杂构件
重点开展:1.重型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用 “两片一盘”高温合金材料与构件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深入阐明高温合金制备工艺-结构控制-性能优化规律;2.研究金属粉末制备及快速成形技术,气氛烧结及活化烧结技术,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热等静压及其它创新性技术,揭示粉末致密化过程的规律,丰富粉末冶金致密化理论,推动粉末冶金制造技术进步;3.加快轻质高强金属材料研究,着重开展金属间化合物等轻质高强材料大型化制备及工程化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重点战略武器和新型空间飞行器提供一批轻质、高温、高强关键材料和复杂构件;4.重点开展铝电解用惰性阳极复合材料与复杂构件关键技术研究,助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双碳”目标。
(四)砷碱冶炼固废颠覆性处理及利用技术
砷碱渣的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世界范围内科研院所开展了数十年的科研攻关,未能找到真正解决这一难题的技术方案,已经成为冷水江锡矿山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迫切需要颠覆性新理论和技术开发。亟需重点开展锑冶炼工艺、砷碱渣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技术、基于砷地球化学原理的锑冶炼砷碱渣清洁利用与安全处置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突破三大关键关键问题:有色冶炼含砷固废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利用、有色冶炼含砷固废中砷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有色冶炼含砷固废处置过程中的降碳与减污。
(五)铝电解工业富锂氟化物电解质废渣的清洁回收与高效提锂技术
针对富锂氟化物电解质废渣清洁回收与高效提锂问题,亟需突破以下关键技术领域。硫酸化焙烧脱氟及烟气净化技术与装备;(2)脱氟渣浸出液中铝的高效萃取-反萃技术;(3)萃余液钙镁深度净化与高效提锂技术;(4)提锂后液碳化碱回收技术与装备;(5)工业化示范线建设与运行。实现铝电解工业富锂氟化物电解质废渣的清洁回收与高效提锂的关键技术,并开发相关装备。
(六)铜冶金固废清洁提取与无害化技术
针对铜熔炼渣、白烟灰、砷滤饼等典型铜冶金复杂固废/危废,亟需研究熔渣高效贫化过程协同回收铜、锌、铅,贫化渣氧控转化磁性铁精矿、磁选后富硅尾渣制备大宗建材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含砷危废中砷元素稳定化及资源化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改变现有铜冶炼行业炼铜弃渣和含砷危废无法全组分高效利用的现状,提升铜冶炼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铜冶炼行业未来发展创新打造出一条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工程示范。
五、对协会科技工作的建议
希望协会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继续做好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和流动搭建平台;加大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组织行业国际经济技术学术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同业组织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