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2023)
日期:2025-02-26

昆明理工大学

依托云南三大王国资源优势,构建行稳致远的学科群体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151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省属科研院所也不少。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要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这既是对昆明理工大学长期立足云南、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可与赞许,也是对学校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的鞭策和鼓励,更是为学校新时代办学指明方向。

一、源于有色,昆明理工日新月异

昆明理工大学立足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创建于1954年。与原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并称四大矿冶强校。学校现有1个学部、28个学院、7个研究院、14个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拥有4100余名教职工,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127人次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924人次的省部级高端人才;现有5.2万名在籍学生,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9万名,累计培养的近40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80%在西部地区及有色行业企业就业。

建校近70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了以王希季、徐祖耀、张国成、殷之文、戴永年、周克崧、彭金辉、季维智8位院士为代表的近40万名科技创新人才、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和省部级政府要员。

二、依托资源,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昆明理工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学校发展脉搏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这条主线,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实施学科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五链深度融合,依托云南有色金属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资源优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学科建设思路,着力打造以冶金工程学科为主体的大有色学科群、以生物学学科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大健康学科群这一行稳致远的学科体系;着力打造从校级科技平台到省部级科技平台再到国家级科技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与专精特新科技企业孵化的三个金字塔式科技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产业发展,将国家和云南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清单进行工作布局,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一流的创新人才支撑云南跨越发展;将国家和云南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任务和卡脖子技术清单作为学校的科研任务清单进行战略布局,汇集科技力量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和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并以一流的科技成果引领云南创新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推动学校双一流创建跨台阶、上水平、出实效,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科技智力支持和云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昆工答卷。

学校在两弹一星、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热过程强化,特别是在锡、铜、镍、铅、锌等重有色金属冶金绿色低碳系列新技术,铟、锗、铂、钯、金、银等稀有稀贵稀散战略金属绿色高效综合提取系列新技术,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屈维德教授首创冲击消震原理,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李梦庚教授发明的焊锡电热连续结晶机除铅、铋工艺及设备,被西方冶金界誉为“20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真空铅锡分离技术联合构成了现代锡火法精炼技术,淘汰了西方国家发明的污染大能耗高的电解法,已推广到世界各地所有炼锡工厂,引领了世界现代火法炼锡技术的发展;戴永年院士领衔发明的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有色金属分离技术世界领先;刘北辰教授发明了世界首座倒张拱钢索桥;彭金辉院士首次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微波冶金反应装置,实现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王华教授独创了高镁型复杂镍钴铜矿闪速炉-顶吹炉-自热炉三炉系联动的冶炼新工艺及其冶金炉体系,建成了世界首座全氧顶吹自热炼铜炉及富氧顶吹炼镍炉,攻克了该类资源铜镍分离的世界性冶炼技术难题;研发的冶金炉混沌流强化供热技术,突破了有色金属熔炼炉喷枪设计和加热炉大尺寸金属材料加热瓶颈技术难题,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长期的技术垄断;杨斌教授研发的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和新装备将世界锡精炼水平发展到新高度,贵金属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关键技术构建了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这些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新时期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显著实力和巨大优势,成为云南高校中对国家和地方科研水平最高、产业创新领域支撑力最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为直接的高校。

三、顶层设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2021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支持学校双一流创建重大决策部署并给予债务化解、一流学科建设和重大科技专项共计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紧紧围绕六个一流创建任务,扭住学科建设龙头,破局开启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双一流创建取得新成效,有力发挥了昆工作为云南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引领作用。

(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狠抓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紧密对接国家、行业和云南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关键方向,把国家和云南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创新人才变成学科专业建设的任务清单进行工作布局,一流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学科评估取得新突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学科为A-,实现了学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对推动学校双一流创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学科基础研究发展迅速,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新入围 ESI 1%,工程学升至前 1.50‰,材料科学升至前 2.25‰,化学升至前3.15‰,全省 7 所高校、12 所机构入围学科数量中昆工占有 10 个,位居云南省首位。专业建设再获佳绩,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位列全国前50位;学校积极引领专业建设国际化,已有3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国际认证,居全国高校首位。冶金工程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A类国际一流本科专业,B类国内一流本科专业从5个增至到25个,极大推动了我校专业对标一流建设,提质升档成效显著。

(二)科技工作实现新发展

科研经费规模再创新高,从2020年的18.83亿元到2022年的27.49亿元,增长近50%,带动云南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3.5亿元。创新平台再上新台阶,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转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建设,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科技创新获得新成果,近两年荣获云南省杰出贡献奖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王华教授的领衔下,依托云南有色金属王国资源禀赋,围绕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节能减排、资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等涌现出了一系列卓越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冶金炉窑热过程非线性强化基础理论在国际上开辟了炉窑热质传递量化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冶金炉窑热过程非线性强化基础理论体系;金属硫基材料结构演变与储能性能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填补了金属硫基材料异质性储能机制的理论空白。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季维智院士的带领下,瞄准人口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开展以人口健康为导向、灵长类动物模型为核心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复杂疾病机制研究,在帕金森疾病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为帕金森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重要策略,受到国内外学者、主流媒体、企业等多方的高度关注。重大项目取得新成绩,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8项,较2020年增长17%,基金数量连续多年居云南省首位,立项数跃居全国高校前40位,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

2021年以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极大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共引进博士师资41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02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现已达到67%,明显高于西部双一流高校的平均比例。高端人才引进数量不断扩大,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柔性引进国内外院士等战略科学家8人。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季维智教授入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其领衔团队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王华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称号,王华教授带领的冶金热能工程教师团队及杨斌教授带领的冶金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两年新增国家级人才16人次,省部级人才268人次,已打造出一支以院士、长江、杰青、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学校双一流创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人才培养取得新进步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入选首批100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这是近10年来云南省高校在该项竞赛中获得的首个金奖;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4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项25项,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159项,三大奖数量都位居云南省首位,是云南省连续七年唯一进入学科竞赛全国前100强的高校。教学质量大幅提高,21门课程新增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位列云南省高校第一位,67门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4门课程在教育部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开课,为全国首批59所提供优质英文课程高校之一。拔尖创新人才质量大幅提升,本科报考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从202114%提至202327%,提升了约13个百分点,研究生获省优博论文30余篇、优硕论文近百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连续在Cell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疫情以来,学校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岗位资源,持续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为解决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五)社会服务得到新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凸显,两年来,专利转移转化125项,科研成果分别应用于五矿、中铝、中核等超5000家企业,并转让出口至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万亿。近年来技术服务企业的累计节能减碳量相当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和减碳量,有力促进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服务区域能力显著增强,围绕云南省世界光伏之都、绿色铝、新能源产业发展任务,深度参与保山、曲靖、丽江、楚雄、玉溪、昆明等绿色硅材、绿色能源基地规划,技术成果向隆基、晶澳等绿色硅龙头企业和德方纳米等著名新能源材料企业转化,高质量服务云南千亿、万亿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科技知识产权培育5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其中昆工科技是近二十年来云南省高校中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校办企业,也是冶金工程学院依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持续孵化而产生的科技型企业,彰显了学校科技产业服务支撑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实力,展现了冶金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和云南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和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等,产出咨政成果3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采纳24项,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云南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

人事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积极深化破五唯评价改革,积极推进评聘分离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以十百千引进计划和“66”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完善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人才、学科特区、设立明德学者高层次人才岗位,有效遏制并扭转了前几年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成熟,学分制已走在云南省前列,学校将结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要求,适时推进学部制改革和专业调整优化改革。

昆明理工大学生于有色,立于有色,强于有色。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昆工的初心,也是昆工过去六十九载发展的浓重底色。昆工希望有色行协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发展,昆工也会一如既往地奋发努力,为行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科技服务。202491日将举办昆明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庆典,在此我诚邀有色行协各兄弟单位、各位领导能莅临指导,共庆七秩昆工,为昆工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