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
一、工作成效
2022年4月21日,在学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亲切回信,勉励大家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创新的源头。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源于企业、先于企业、高于企业、用于企业”的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国家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有力推动了体制机制改革走向纵深。在2021年制定实施6项科研新政基础上,将科研管理机构改革为由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和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三院组成的既独立、又交融的“科研三院”大科研管理体系。同时,制定和优化了科研管理政策,为一线科研人员“赋能”。例如,实施《北京科技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降低横向项目管理费,让科研人员享受更多科研红利;修订实施《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更好地保障科研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战略科技力量新跨越。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特色优势学科,开展了面向2035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凝练工作;同时,在材料、冶金、能源等多领域重组或申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取得显著成效。例如,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部分优于验收指标,部分试验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作为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获批建设;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中心完成第一期评估和新一期论证,为提升北京新材料研发和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获批建设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等。
三是承接了更多重大科研项目、涌现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了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例如,2022年学校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共建)、矿山开采领域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原创探索项目,连续五年获批基金重大项目(获批数居全国高校第六位),首次同年获批2项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过“十三五”期间总数。同时,牵头承担了中央交办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项目。横向项目方面,克服了2022年疫情不利影响,技术合同登记数居北京市高校第一、经费总额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经费大幅提升,获第五届中国海淀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海高赛)一等奖(五届以来唯一获奖高校)。与地方政府、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及专精特新等150余家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重大项目研发推动涌现更多标志性科研成果。例如,朱鸿民教授团队提出采用固态电解工艺回收废铝,成果于2022年在《Nature》正刊发表。工程技术研究院在钢铁智能制造领域实现宽带钢热连轧过程控制关键核心技术及工业软件的完全自主可控。
科研成果服务了国家需求、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行业进步。例如,助力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了北京冬奥会重大活动等。2022年获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67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18项:其中,冶金科学技术奖25项、排名全国第一,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18项、排名全国第二。
四是构建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为抓手,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水平国家级人才不断涌现。以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性地推动实施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硕/本博贯通培养以及“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研究性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服务型的继续教育体系。
二、高校改革的新政策、新做法及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但在职称评聘、考核等政策制定方面,国内各高校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激励政策,科技人员的转化热情有待进一步释放;且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主要集中在工艺流程某环节,实验室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乏面向行业成体系的集成创新。其次,承担企业重大项目的数量不多,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一定的创业环境,国内在这方面正在日趋完善。
有组织的国际科研合作方面。近年来我国冶金行业积极布局海外,未来对海外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输出、与海外的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增加。尽管国内高校普遍重视国际化,但普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还需加大实质性合作力度,努力建设形成高水平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需要面对和克服当前复杂国际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合作需要形成良好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共享模式。
三、核心技术及装备、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面的做法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例如,刘风琴教授带领团队解决了煤矸石中铝硅矿物难于高效分离、铝灰和废阴极炭块固氟脱毒、多种固/危废复杂组分中提铝除杂等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有利于大规模消纳煤矸石、铝灰等大宗固/危废和有价元素高效利用。张深根教授首创绿色低温铁捕集铂族金属技术,实现铂、钯、铑催化剂绿色循环再造,为稀贵金属战略资源安全和双碳战略作出积极贡献。王成彦教授主持开发了退役锂电池材料高效转化与优先提锂、石墨废料高值化利用、污染物高效热解与氟磷产品化利用、危废渣协同处置等新技术,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对关键材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装备研发。例如,杨芳研究员攻克了微细低氧球形钛粉细粉收得率低、成本高、存在空心粉、卫星球等难题,在企业建成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并实现批量生产应用;曲选辉教授主持研发了高速列车用铜基摩擦材料闸片制备方法,形成系列产品并应用于“复兴号”和“和谐号”各型动车组。焦树强教授带领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电解精炼制备高纯钛产业化集成技术并建立了工业生产线,实现低氧高纯钛晶体的连续稳定生产。康永林教授突破了高性能铝合金超大超薄件半固态制备成形关键技术难题,首创具有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铝合金凝固控制-大型超薄件半固态压铸成形一体化新技术及装备,并建成20余条先进生产线,生产出系列高品质铝合金超大超薄壳体产品,用于中兴、华为、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4G/5G通信基站壳体、中车时代等新能源汽车电源转换器壳体等。
三是推动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并取得重要进展。例如,何安瑞教授领衔团队与行业头部企业新疆众和、兄弟高校中南大学合作开展了“电极箔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实现了电极箔生产工艺、设备、安全的预测性、主动性管理,电极箔产线整体数字化、智能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字化率达99%、自动化率达90%。此外,学校正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向全产业链条拓展。例如,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正在行业企业开展深部金属矿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示范建设、溜井智能化无人管控、智能矿山生产信息系统-生产调度等科研攻关,智能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团队正在行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决策系统研发等。
四、对协会科技工作的建议
一是发挥协会的行业号召力和影响力。建议征集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领域的已有技术成果,帮助行业特色高校把已有的重大技术成果向全行业推广应用。
二是发挥协会统揽全行业的积极作用。建议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人员提供行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咨询和培训指导,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与产业技术需求之间匹配度,推动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侧和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侧的“无缝”对接,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中的企业需求导向,更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是继续大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智能化进程。建议按照《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实施路径,组织行业企业、行业特色高校就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讨,对亟需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共识并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推进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