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
扬科技之帆,筑创新之梦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和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专任教师1369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
学校目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51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8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是吉林省林学会森林康养分会理事长单位,森林医学创新平台是省优势特色创新交叉平台。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冰雪学院,组建冰雪教育联盟,服务冰雪产业发展。无醛农林剩余物制造人造板关键共性技术系列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年促进企业增产250亿元;林火预测预报技术支撑吉林省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切实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学校航天科研团队全程参与嫦娥五号采样系统地面测试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工作,为嫦娥五号构建了地面测试“广寒宫”;世界史学科编撰的东亚区域大型历史文献《长白丛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15项。
2021-2022年,在校党委领导下,按照“以人才为根本,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支撑学科专业,注重内涵建设,加强科技合作,特色引领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科研任务,制定科研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外部联系,拓宽申报渠道,搜集立项信息;实施分类指导,开展专家培训,注重精准培育;激励约束并举,激发科研热情,营造科研氛围;夯实科研基础,强化内涵建设,提高科研实力。
一、科研总体情况
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按照“以人才为根本,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支撑学科专业,注重内涵建设,协调内引外联,特色引领发展”的整体思路,通过优化科研政策、营造创新氛围、凝聚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实施精准培育,推动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多项指标取得历史突破,为学校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大精准服务力度,项目立项持续增长
2021年,我校共获批科研项目238项,项目经费5507.5万元,同比增长75.7%(目前已到账4223.5万元,同比增长59.69%)。具体如下:
1、纵向项目。申报情况: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0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41项,吉林省发改委项目6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110项,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5项,吉林省卫生健康委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促进项目5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9项,吉林市科技局项目26项,省林业和草原局项目8项,外国专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项目2项,吉林省信息和生物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项。
获批情况:获批纵向项目184项,合同经费2731万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603.5万元),经费同比增长151.4%,创我校历史新高;吉林省科技厅项目46项(1558.5万元),经费同比增长175.7%;吉林省发展改委项目4项(80万元);吉林省教育厅项目43项(135万元);吉林省卫生健康委项目13项(26万元);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项目2项(100万元)。
2、横向项目。积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征集企业项目,加强科技合作,简化审批流程,并出台大额横向项目奖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大幅提升了横向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
共签订横向项目合同54项,项目经费2816万元,同比增长160.2%。
2022年,我校共获批科研项目171项,项目经费7969.8227万元,到账经费4609.3477万元。具体如下:
1、纵向项目
申报情况:截至2022年底,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3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46项,吉林省发改委项目6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67项,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能力提升计划项目17项,吉林省卫生健康委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促进项目5项,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8项,省林业和草原局项目14项,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4项。
获批情况:截至2022年底,共获批纵向项目139项,累计合同经费2180.9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302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46.25万元);吉林省科技厅项目60项(1568.7万元),获批数量和经费都创历史新高;吉林省发展改革委项目4项(60万元);吉林省教育厅项目45项(115万元);吉林省卫生健康委项目17项(35万元);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项目1项(50万元);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4项(4万元)。
2、横向项目
积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征集企业项目,加强科技合作,简化审批流程,并出台大额横向项目奖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大幅提升了横向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
在疫情严重、出行困难的情况下,截至2022年底,共签订横向项目合同32项,项目经费5788.8727万元,已到账2428.3977万元。
(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平台团队建设
针对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系统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谋划和争取新平台和团队的立项。截至2022年底,共组织申报吉林省科技厅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3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教育厅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林草局第四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6个。
获批吉林省科技厅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1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吉林省教育厅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个(已公示)。团队平台获批数量居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进一步加强校级平台和团队的管理,提升整体水平,根据《北华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北华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经个人申报、科学技术处初审、专家评审、学校审批等流程,最终遴选出6个校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38个校级科研平台建设项目。
(三)拓宽奖励申报渠道,获奖数量省属前列
2021年,我校共申报吉林省科技成果奖20项,何梁何利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奖2项,长白山林业科技奖8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奖1项;长白山林业科技奖5项。入选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
2022年,我校共申报吉林省科技成果奖22项;申报何梁何利奖1项;申报吉林省专利奖1项;申报长白山林业科技奖4项;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总获奖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五名。
二、重大成果展示
我校科技工作者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立足七大特色研究领域,开展一批重大项目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产出一批创新科技成果,成功实施转化,为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一)新材料领域
1、成果名称:无醛生物基功能农林剩余物胶合制品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开发出系列无醛生物基胶黏剂及木材阻燃处理技术和无醛植物蛋白胶人造板制造技术,解决了甲醛系人造板存在甲醛释放和石化基无醛胶黏剂存在易燃有毒化合物释放的世界难题。
2、成果名称:森林抚育材/速生材高值化利用技术集成产业化
开发出抗菌、阻燃、耐候、耐磨、耐灼烧等绿色功能地板、橱柜、木结构组件及装修材料制造技术,推进森林抚育材、人工林速生材高值化利用,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
3、成果名称:农林废弃生物质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
以秸秆、木屑、稻壳等纤维类及植物油脂类的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催化、酯化、缩合、共聚等转化方式制备生物油、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部分替代石油基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装备制造领域
1、成果名称:仿人气动柔性机械手研制
开发出集“抓、握、捏、弹、夹”等功能气动柔性机械手,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臂,尤其适合于形状变化物体、易损易碎物品夹持搬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2、成果名称:金刚石刀具在炭电极智能加工中的开发与应用
研制出炭电极加工金刚石刀具,开发出炭电极全自动加工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先后在内蒙鑫源炭素等企业应用。
3、成果名称:“嫦娥五号”地面实验测试平台
在地面上设计建造与月球环境一致的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模拟月球重力场、真空场、探测器着陆点等月球环境。航天五院依托该系统开展500次试验,制订采样规程,在嫦娥五号着陆月球后,为地面遥控提供反演测算数据。圆满完成“伴飞”任务,收到航天体系感谢信。
(三)电子信息领域
1、成果名称:GIS环境下基于云架构的生产及能源管理的数据挖掘与集成优化技术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生产管理和能源利用相结合,以地理空间为操作界面展现企业能源信息,并对故障及时报警、定位和导航,为企业提供智能管理平台和能源合理使用方案。
2、成果名称:全寿命周期监控的智能永磁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出智能化、网络化、环保、免维护永磁真空断路器,纳入国家星火计划。解决了传统SF6断路器泄漏污染、寿命短、关合精度差等系列难题,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发明专利2项。
3、成果名称:电解铜高效大功率整流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采用整流电路多重化、逆并联、锁相环同步触发、自适应调节等技术,研制出一种12脉非同相逆并联双反星型大功率整流装置,先后在山东金信、上饶富旺、湖北大冶等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科技体制改革
“十四五”即将展开新的篇章,我校将在“四个面向、两个更加”科技创新思想统领下,完善科研激励制度、实施科研目标管理,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涵育浓厚学术氛围,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加强五位一体科技合作,凝聚团队搭建平台,落实九大培育计划,产出标志性成果,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切实推进科研强校,为建设强大北华而努力奋斗。
(一)注重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我校科研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推动学校科研事业持续发展。
2021年:
1.制定《北华大学校企联合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北华校字〔2021〕26号);
2.制定《北华大学校企联合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北华校字〔2021〕27号);
3.制定《北华大学专利转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北华校字〔2021〕40号);
4.制定《北华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北华校字〔2021〕38号);
5.制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北华校办字〔2021〕25号);
6.修订《北华大学青年基金管理办法》(北华校字〔2021〕91号);
7.起草《北华大学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
2022年:
1.修订了《北华大学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北华校字〔2022〕15 号),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制定了《北华大学自然科学“包干制”项目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北华校字〔2022〕26 号)。深化和落实科研经费使用“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科研工作持续发展。
3.修订了《北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北华校字〔2022〕65号)。具体落实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改革,采取“先赋权后转化”或“先转化后奖励”方式对成果转化予以激励。
4.制定了《北华大学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北华校字〔2022〕66号)。规范我校专利申请秩序,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5.起草了《北华大学科研评价办法》。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于3月份起草了《北华大学科研评价办法》,历时近十个月的酝酿,并广泛征求全校教师的意见,力争在今年出台。该政策科学合理评价科研工作业绩,引导教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基金培育力度,医学项目历史突破
2021年,我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使我校成为吉林省省属院校中第四个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院校,也是获得重点项目的院校中唯一一个非博士点授权院校。
2022年,我校共申请6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部通过初审,我校已连续四年初审通过率为100%。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资助经费共计302万元。其中,医学学科取得重大突破,共获批6项,比去年同期(2021年获批1项)增长500%;获得直接经费248万元,比去年同期(2021年获批30万元)增长727%。医学项目获批数量和经费均突破我校历史,代表着医学学科在国家重要基础研究方向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三)设立校企联合产业化专项,促进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
2021年至2022年我校制定了《北华大学校企联合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北华大学校企联合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深入生产一线寻找技术服务切入点,与企业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发展共性技术攻关,解决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问题,推进成果转化、形成相关产品、实现产业化,促进地方产业、行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组织了《北华大学校企联合产业化项目指南》的征集、发布和评审工作,并先后前往长春耐尔集团、吉林省远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铸诚无缝钢管有限公司、吉林辰龙生物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评审,初步确立了农林剩余物水热炭化技术、保温材料低温发泡技术等8项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