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2023)
日期:2025-02-26

重庆科技学院

一、学校简介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1951年开始办学并保持良好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201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由科学城校区、铜梁校区组成,总占地2200余亩,已建和在建校舍总建筑面积超过7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5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700人,其中高级职称620人,博士620人。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63人,有重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5个。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近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等20个学院(部、研究院、中心)。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等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21个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硕士点。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等25个省部级一流专业。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学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与化工、化学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有省部共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工业过程在线分析与控制等3个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重庆市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201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17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授权专利1200余件。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牵头完成的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牵头研发的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学会)科研奖励130余项。近两年,在重庆市科技奖励中,学校牵头项目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恪守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的办学宗旨,紧扣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二、有色金属冶金学科与团队简介

(一)发展历史

重庆科技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研究团队依托的冶金工程学科具有逾70年的学科基础和积淀,为学校十四五发展重点学科,招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涵括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且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建有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及清洁提取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涵括校内教师5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10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省部级45项、横向科研经费逾2亿元,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二)定位目标

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建设理念,面向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持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建成重庆市重点学科,扩大学科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方向设置

面向冶金行业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冶金资源循环利用、氢冶金与智能冶金、轻量化材料智能成型等三个学科发展方向。

(四)优势与特色

在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协同高效绿色提取、铅锌固废资源高效处理等方面形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技术和装备,下一步将城市金属矿产智能识别与分拣、协同处置等方面形成优势技术和智能装备。

三、典型科研成果简介

(一)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

2000年以来,项目研发团队在国家科技项目和合作企业支持下,在湿法炼锌渣、脆硫铅锑矿和低铅银矿的协同处理工艺、冶炼过程高效节能技术和关键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创新开发了锌冶炼渣与低品位铅锑、铅银矿高效协同冶炼工艺,并实现了多金属的分步高效提取。开发了侧吹氧化熔炼、还原熔炼和炉渣烟化工艺,实现了锌浸出渣与脆硫铅锑矿、低铅银矿的协同高效处理,解决了高熔点复杂原料熔炼过程产生泡沫渣的技术难题,降低氧化熔炼能耗20%、熔炼还原剂消耗2%、烟尘率4%;实现了多金属的分步高效提取,铅回收率97.56%,锑回收率95.50%,银回收率97.10%,金回收率97.88%,铋回收率大于90%,锌回收率大于90%。研发了高锑铅阳极电解技术,并实现了电解过程高效节能。通过铅电解过程槽电压、电流密度和电解液成分的多参数优化设计,研发了含锑高达8%的粗铅电解精炼技术,确保了电铅质量;通过改变电解过程电解液的进液方式,实现了电解槽内电解液流场均匀化,解决了电解过程的浓差极化问题,解决了电解过程的浓差极化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电流效率,降低了电解过程槽电压和能耗。新研制出铅电解自动化生产的全套技术装备,首次实现了大极板铅电解装备的国产化。研制出能实现无级变速的阴极薄板连铸机,阴极铅析出比提高了2倍,始极板重量下降66%。研制出优质、高效的阳极立模铸造机组,实现了高达120/时的阳极铸造,阳极电解后的残极率降至37%。攻克了高锑含量(含锑超过8%)的残极洗涤技术,研制出残极洗涤机组、捞渣机、铜棒清洗机和自动拔棒机等配套工装与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生产线上工人数量减少近80%

该成果已在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呼伦贝尔驰宏矿业有限公司、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能电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兴安银铅冶炼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得到应用,效果显著。近三年仅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累计新增销售额140.4亿元,新增利润4.8亿元,新增税收5.7亿元。该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9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8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16篇。该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冶炼渣处理及低品位多金属资源冶炼技术及装备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和绿色环保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广西等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科技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大极板铅电解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

该科技成果攻克了阴极薄板厚度尺寸沿水冷滚筒轴向和径向上的均匀性技术难题,首次研制出能实现无极变速的阴极薄板机,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用户对铅薄板厚度尺寸的规格要求。阴极铅析出比由过去的2.6提升至10.1,薄板重复生产率降低了66%。与国外同类装备相比,薄板厚度均匀性在宽度、长度方向上分别提升了20%15%左右。创造性地解决了阳极制造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革新了阳极铸造技术,研制出集具有自动分层、隔渣的倾转浇铸机、滚式矫直机,以及采用多重缓冲技术的接收机等为一体的阳极立模铸造机组,实现了每小时高达120片的阳极铸造,阳极电解后的残极率降至38%,较国外同类装备降低了1%。攻克了高锑含量(含锑量>6%)的残极洗涤技术,发明了适应于不同锑含量的洗涤技术,首次研制出具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残极洗涤机组,实现了不同工况下残极的高效洗涤,较国外同类设备具有更大的柔性,扩大了残极洗涤范围。攻克了配套工装与设备的研发技术,首次研制了可远程遥控操作的捞渣机,以及基于超声波原理的铜棒洗涤机, 极大地改善了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了再生铅铅电解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装备自动化程度高,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培养各类高级人才20余人。已在全国推广了10余套装备,客户包括浙江天能、安徽华铂、五矿水口山、中金岭南、驰宏锌锗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该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钢铁工业铁锌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工艺及装备

为积极推广钢铁工业铁锌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工艺及装备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成功转让了一种从工业生产废弃物中提取有价金属的方法(等9件)的专利技术,转让金额30万元。栗克建博士研究团队参与开发并在韩国浦项成功应用了电炉灰资源化处置技术,持有该技术完整的工厂设计工艺方案和相关技术专利20余项,在含锌铅固废资源化处置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深入的研究。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热工环保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热工环保技术和工程经验,具备将处于基础研究、半工业化研究的技术推向市场的实力。2022年初,我校和中冶赛迪合作,签署含锌铁固废资源化高值化技术研发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含锌铅铁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目前,中冶赛迪和工程中心技术团队共同中标日钢营口中板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钢铁固废资源化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余元,工程预计2023年投产运行。

(四)铜电解精炼过程节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传统电解槽结构型式、操控方法和电解液系统不利于电解液传质,导致槽电压升高,电流效率下降。研究团队综合采用实验研究和系统模拟方法,系统研究新型进液方式对电解能耗的影响,阐明了进液方式与极间流场形态和能耗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电解液在节能型电解槽流动行为及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节能型电解槽流体流动行为调控机制。水力学实验研究发现,采用传统+侧面进液的方式,可使电解液在阴阳极之间较好地扩散和更新,特别是传统进液+单侧上部进液和传统进液+双侧上部进液以及传统进液+单侧上部进液+单侧下部进液的进液方式对电解槽内电解液的流动和更新最有利。电解精炼试验表明,采用传统进液+侧面进液相结合的方式可较大幅度降低电解过程槽电压和电解能耗。其中,单侧上部+单侧下部进液条件下的节能效果最好,槽电压和电解能耗分别降低8.60%8.17%。在相同进液方式下,侧面进液流量及流速增加,可有效降低电解过程槽电压和能耗,因此,在不冲击阴极铜板的前提下,需要保证侧面进液有一定流量和流速。传统+侧面进液条件下,喷嘴在有效阴极的相对位置对电解过程槽电压和能耗有影响;传统+侧面上部进液时,喷嘴离有效阴极顶部近,节能效果好;传统+侧面下部进液时,喷嘴离有效阴极底部的距离变化,对槽电压和能耗影响不大。电解过程电解液铜离子和硫酸浓度对槽电压和电解能耗影响较大,铜离子和硫酸浓度增加,溶液电阻降低,槽电压和电解能耗也降低。同时,提高铜离子和硫酸浓度,采用传统+侧面进液的电解液循环方式,节能效果稍有减弱。采用传统进液+侧面进液的电解液循环方式,可有效改善阴阳极间的电解液循环和更新,有利于减小阴极铜板的表面粗糙度。

该科研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资助,技术开发工作获紫金铜业有限公司100万元经费资助并正在该公司进行产业化转化工作。

四、意见与建议

(一)每年定期集中组织行业骨干企业到各冶金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充分发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作用。

(二)加大协会对冶金高校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级人才申报的支持力度,出台培养行业顶级科学家(院士)、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学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