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株洲(湖南)职教城,其中本校区占地303亩,南校区占地90亩,总投资6亿元,校舍面积15.8万平方米,图书58万册(包括电子图书40万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4186.89万元,固定资产总额53240万元(土地估值按当时购地原值计算)。2022年底,有在校生10175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环境系、冶金材料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公共课教学部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21个专业。
2021年,学校通过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以发展“金属材料+”为定位,以“对接双高校”、“对接职教本科”、“对接金属材料+”、“对接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建中国有色金属高水平高职院校、服务湖南“三高四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金属材料+”为发展主线,学校充分发挥“金属材料+”品牌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学科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不断推进“金属材料+”品牌建设。我校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等行业组织紧密合作,成功申报省特色专业培育群1个(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湖南省楚怡双高专业群2个(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矿物加工技术专业群)。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湖南省“楚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锌冶金技术课程);参与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负责铜冶金部分的建设;作为项目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了储能材料技术专业、稀土材料技术两个高职专业的专业简介和国家教学标准;作为副组长单位,参与完成了储能材料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的教学标准和专业简介的制定;完成了材料化冶金技术职业本科专业的论证工作并成功入选教育部职业本科试点目录。建成“柳祥国劳模”工作室,立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国长技”试点项目,获批工信厅“产教融合”项目支持资金300万元,主持参与教育部“专业简介、教学标准”建设(主持4项,参与7项),1+X证书试点专业1个(矿山智能开采技术),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5门(《英语》《光谱分析》《会计》《建筑结构与平法》《党史人文说》)。
二是不断取得竞赛新突破。近三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77项、行业级奖项43项,去年,在全国各类竞赛项目中获奖45项,实现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获奖零的突破。组织教师参加各项竞赛,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0余项。
三是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我校去年省级以上项目立项24项,其中,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立项1项,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立项2项,湖南省教工委思政精品项目立项1项,均取得该领域零的突破。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合作,承担各级横向、纵向科研项目219项,省级以上项目96项;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立项共计166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51项。《高端蓝宝石研抛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荣获湖南省“五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
四是不断深化服务社会能力。我校与企业合作技术攻关,不断拓展职业培训,打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湖南省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服务;与桑植县人民政府签订教育扶贫合作协议,开设专项技能培训班进行义务培训;开展退役军人培训,获批“湖南省退役军人”定点培训机构、“株洲市退役军人”定点培训机构、“株洲市技能提升”定点培训机构。
二、学校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够高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点就在于职业性,出发点就是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这个问题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一是受到“学而优则仕”、“重学轻术”等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学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技能”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二是因为教育“分流”、就业“隐形门槛”等原因,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这就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参与深度、关注程度都不够高,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行业人才需求的“敏捷性”和教育的“严谨性”矛盾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二)产教融合驱动不强、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项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横向连通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纵向贯通人才培育全过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湖南入选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2020年,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人员培育成本,提高人员岗位适配性,但是一直以来,我们产教融合的招生主体是学校,而不是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赋予企业较多的“公益”属性,忽视了企业追求效益的本质诉求,加上规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引领不强,导致企业的合作路径不宽、动力不足、吸引不够,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为主,专业和产业对接不充分不精准,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没有第一时间给到学校作为教学实践内容,行业标准、企业需求没有充分融入课程标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三)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出明确要求。在2019年,湖南省出台了《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具体包括“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积极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四个方面。目前,职业学校人才队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培养缺乏系统支持,部分教师在业务知识、国际化视野、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上还存在差距。二是高水平人才紧缺,专业团队缺少资深专业技术专家的引领和示范,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数量不足,对高层次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力度不够,教师队伍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
三、行业发展方向
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快速发展,但受产业规模大、关键技术限制等影响,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新挑战,“双碳”目标任务艰巨。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优化冶炼产能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节能降碳、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五方面重点任务,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2030年前,行业实现碳达峰。
“十四五”时期是有色金属行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清洁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的关键五年,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一是锚定新的增长点和需求点,比如清洁能源的利用,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二是加快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比如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重构有色冶金流程,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等,以不断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由“量大”向“质强”转变。
四、对协会科技工作的建议
一是继续为学校发展提供专业指导。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为我校在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把脉指路”,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希望协会继续为学校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让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和表彰的导向作用,激发科研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协会作为既懂企业需求,又懂学校教育的机构,希望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做好资源整合和供需匹配,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校企之间实现“联姻”,积极推动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技术创新、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