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
广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2015年6月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改革部署进行了重组。新的广东省科学院确定了“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发展定位,目标是打造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目前拥有17家下属科研机构、近4000人的科研人才队伍,其中包含院士7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0余人,博士学历人才近1000人。建有各类科技平台232个,其中国家级29个。目前已形成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健康、资源与环境、装备与制造、智能与芯片、智库与服务六大创新中心,材料科学、化学、微生物学、动植物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在现代材料表面工程、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动物保护与繁育、生物育种与现代种业等10多个学科技术领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省科学院“四技”收入连年位居在粤研发机构榜首、全国地方科研机构榜首,在全国三千多家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中名列前茅。孵化企业300多家,其中以自有技术孵化技术型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每年服务企业超4万家次。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省级科学院和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支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省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扛起省直属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实干笃行,坚定不移走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在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
(一)强化人才引领与平台建设
一是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进人才育引与资源配置改革,实施人才分类评价、青年人才专项,出台优秀人才引进配套办法。年内新增高层次人才127人,2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1位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全国共43项),国家优青1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丁颖科技奖1项,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人,9人入选国家和省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22项。二是稳步推进优质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4个。入选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获批粤港现代表面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获批异构集成电路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发力
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积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了自身鲜明特色与发展优势,为国家重要战略、重大工程及有色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有色金属资源化利用方面,突破了一批锂资源、高硫铅锌矿、稀散金属、多元固废中有价元素高值化利用、稀土闪烁晶体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相关成果在中铝集团、广晟集团、宁德时代、紫金矿业等央企或龙头企业成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复杂锂钽铌矿精细化分离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在比亚迪等国内锂资源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在新材料方面,大面积内孔异形超厚热障涂层热冲击寿命实现数量级提升,率先应用于某在研型号发动机并成功完成飞行试射;高性能大尺寸金属支撑型自密封SOFC单电池完成自主研发和组装,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和商用水平;可满足于海洋复杂环境工况的耐磨防腐防污新涂层体系和工艺方法实现涂层正式件交付;苛刻条件下耐磨减摩薄膜设计及制备实现真空高温润滑和宏观超滑;激光增材高强韧镁合金的一体化成形方法国内首次实现航空镁合金关键部件修复再制造;分区激光熔覆技术实现桨叶服役寿命提升4倍,通过国内材料龙头企业装机验证。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和光电晶体制备方面,台阶聚并超薄AlN/Sapphire模板衬底,实现内量子效率达到70%的280 nm深紫外发光结构和内量子效率达到50%的228 nm远紫外发光结构,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工作被选为晶体学权威期刊封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采用大界面籽晶生长出直径60mm以上高质量YAG激光晶体,实现晶体生长不用经过放肩阶段可以直径进入等径阶段,大幅缩短了大尺寸晶体生长周期并减小了技术难度,并已在产业化中得到验证。
全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44项,级科研项目95项;获专利授权7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56件);获各类科技奖项83项,其中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12项,省专利银奖1项,有色金属奖3项。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运营。逐步建立院所两级统一管理、转化和运营的专利转化合作体系。全年完成近3000件有效专利的分级分类,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涉及专利135件,成交次数588次。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及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候选机构。二是推进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持续推进现有五家产研院建设,筹建广州产研院、汕头产研院、汕尾产服中心。广科双创园新增运营面积10.97万平米,新增入孵、入驻企业250家。三是推进投资孵化工作。新增投资孵化项目29个,实缴投资额3408万元,累计投资孵化项目73个,累计实缴投资额1.17亿元,其中两家企业市场估值均超10亿元。落实“利益捆绑、利益共享”机制,目前五家产研院及广科创投均已建立员工跟投机制,累计跟投项目超30项。佛山产研院本部孵化器获省科技厅孵化载体运营A级评价。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四技”合同金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31%。四是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科创基金稳步推进,广科创投首支私募股权基金产品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审核通过,基金的首期认缴资金已经到位,佛山产研院完成首批天使资本池签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优势企业改制上市,对42家持股企业进行经营情况分析,其中4家持股企业具备上市潜力,省城规院、中科云图的上市工作有序展开,南方环保、佛山铁人上市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四)推进国际和港澳科技合作
一是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年内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级项目立项2项。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继续推动双方共建中白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工作,5项科技成果合作达成共识,部分成果签署合作协议落地广东。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所深化钛合金焊接、激光复合焊接、药芯焊丝研制等领域合作,继续推进“巴顿青年人才支撑计划”和先导项目实施。以技术输出方式与非洲、南美洲国家在矿产资源的选矿试验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开展合作,为国家和省矿产资源战略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成为第36届国际科学院(IAAS)协会全权会员,并获得“协会突出贡献奖”。院外籍技术顾问获首届“广东省友谊奖”。二是服务港澳智慧城市建设。新增香港机场跑道灯系统维护机器人项目和香港电灯集团海底输气管道深圳段无人机智能巡检项目2项;与香港机电署的粤港合作项目“LPG油罐检测及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获得国际奖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银奖1项和韩国消防学会特别奖。与澳门大学签署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联合服务中心”,成为在港澳地区建立的首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载体。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有色金属行业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转型升级是关键
有色金属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制造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以及加强与全球资源整合等途径,推动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实现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例如:复杂相似稀有超常富集、高纯/超高纯制备技术,解决半导体产业等领域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新能源材料原料的高效分离提取与精深加工,镍、钴、锂、铷、钒、钛等新能源材料原料高效分离提取及高值化利用技术。
(三)推动领域协同发展
重点开发具有更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的新型合金材料,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导电、导热、光电等功能性有色材料,推动与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交叉领域的结合。研究新型表面处理和改性技术,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蚀、抗氧化等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探索纳米技术在有色金属材料中的应用,研发新型纳米合金和纳米复合材料。
(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需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废弃有色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低品位稀有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供给。推动形成闭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环境影响。
三、对协会科技工作的建议
有色协会是有色金属行业的领航员,应紧密围绕行业发展需求,结合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多方面措施,推动有色材料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积极与相关部委及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设立有色金属行业科研基金,支持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与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上下游协同,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二)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利用数字化转型
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业内推广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概念,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清洁工艺。推动资源回收利用,建立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废旧材料的有效再利用。推动智能制造,鼓励有色企业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建设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驱动的决策和管理,提升行业的整体数字化水平。
(三)促进标准化与规范化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组织技术交流会议,定期举办有色行业的学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