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院”)在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三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发挥科技创新主导和支撑作用,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多措并举开创桂林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公司1955年始建于北京,1970 年迁至广西桂林,经历了转制下放、重组改制等一系列变化,2011年加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成为中国有色集团全资子公司。现下设矿产地质事业部(矿产地质研究所)、生态环境事业部(生态环境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和“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研究开发机构,桂林特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百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矿产勘查、测试分析技术服务及新材料产品(人造金刚石绳锯、立方氮化硼复合片、超硬刀具、水热法KTP 晶体器件、光电开关等)销售业务,并在赞比亚、刚果(金)、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成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实施矿产资源勘查、民生地质、水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等。建院近70年来,桂林院相继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危机矿山找矿、国家“卡脖子”技术研发等多项重点任务,形成科技成果3000 余项,荣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330多项,其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输出矿产地质成果产业链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新材料成果输出形成的产业链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2023年桂林院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一增一稳四提升”和集团公司“六个增效”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聚焦科技、服务集团、厚植创新力”的发展定位,认真落实公司党委和董事会决策部署,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同比增长16%和25%,营收首次迈上5亿元台阶,“一利五率”指标全面超额完成考核目标。中色桂林院坚持“前端预研先行、中间保障运营、后端服务增值”全流程服务理念,强化地质、环保等综合技术优势,补齐资源项目技术经济评价、采矿、水文等领域短板。集中优势资源深耕海外技术服务市场,做强地质勘查业务;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矿山管家”、“科技兴安环”等项目为试点,全力服务集团公司当好“两个主力军”使命当担。同时,把握新一轮国企改革新要求,推进深化改革专项攻坚“军令状”任务完成率100%;成功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第二批“科改示范企业”名录,“科改示范行动”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对标世界、国内一流先进企业,抓管理、促提升,逐步推动公司“7S”管理、财务精细化等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科技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作为中色集团唯一成建制的大型综合性科研院所,桂林院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2”战略,发布《2023-2027 年科技创新规划》和《“1011”工程实施划》,全院上下形成统一共识,为公司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蓝图和遵循,逐步构建有组织科研体系。系统梳理公司科技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科技考核办法》、《加强科技创新激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的科技团队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奖励,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用好集团公司为桂林院量身制订《关于支持中色桂林院加快创新发展的意见》(简称“桂林院10条”)等政策,2023年支持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奖励近6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科技项目管理持续优化
紧跟国家战略、集团公司部署,全力承揽和实施国家、地方科技攻关任务,成功布局深地、深海、量子通信和硬质合金四个战新和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对接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深化央地合作。2023年共申报各级科技项目70余项,立项4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地方政府项目17项,集团公司项目28项,立项批复金额合计4200多万元,到款金额合计2100多万元;在研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 项,地方政府项目21项,集团公司项目19项,公司科创基金项目30项,研发费用支出4384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8.06%,为高水平科技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创新成果产出成效显著
推进“国奖行动”,制定国家奖申报工作方案,完成高水平论文和专著等核心成果准备;实施“专著计划”,出版全国首部《合成宝石晶体的水热法生长》专著。2023 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 项,其中“赞比亚卢安夏矿田铜钴矿成矿规律及找矿突破”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能束制备关键零部件超硬涂层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多绳组锯机及金刚石组合绳锯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3 项科技成果评价达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公开发表论文近60 篇,在EI 以上期刊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 篇,其中水热KTP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子刊发表,影响因子20.257;硅碳负极材料成果在《Carbon》期刊发表,影响因子11.307。主持或参加报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10项,发布9项;申请专利22件(发明18件,国际专利2件)、授权28件(发明17件)。
(四)创新团队和人才建设取得突破
根据桂林院人才建设规划,结合业务发展及人才梯队建设需要,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36名,其中,博士8人、硕士17人、本科11人。人才培育成果进一步凸显,1个科技创新团队、1名科技领军人才、3名青年科技人才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获批广西第一批杰出人才1人(广西层面院士后备推荐人选)、特聘专家1人;6 人获评桂林市第六类高层次人才,1人获评桂林市第六批拔尖人才,1人获评桂林市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23年出台《人才引进与培养激励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人才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人才引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作用。积极推进职级与薪酬体系优化专项工作,完成职级与薪酬体系优化总体实施方案,搭建管理与技术双通道、多序列的岗位职级体系,为人才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
(五)科技平台创新能力不断强化
桂林院拥有各级创新平台12个,其中,1个国际组织平台(国际标准化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委员会)、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广西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桂林特邦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技术中心,年度考核评估结果皆为“优秀”。同时,2023年桂林院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西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下属企业特邦公司被认定为广西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瞪羚企业;国家工程中心成功加入“中央企业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底座”。按照集团公司建设“双一流”研究院要求,2023年有效整合公司内部资源,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两个实验室、一个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平台”的科技平台格局,实验室科研平台在聚集科技资源、支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效
通过找矿方法成果应用和就矿找矿项目实施,2023年新增有色金属矿石量1800 多万吨,新增铜金属当量40多万吨,超额完成年度增储目标任务,切实保障了集团公司海外资源储备。新材料领域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硅碳负极材料快速进入市场,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股权合作框架协议,成果转化取得阶段性进展;超硬材料制品领域注塑工艺热流道及铁代钴技术的应用,节约金刚石绳锯成本近1000万元/年,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向科技创新要效益,2023年合计增效900 多万元。
二、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高端技术领军人才匮乏,引进困难,技术人才梯队储备相对不足,青年人才成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系统性不足,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够,同时,产业链循环融通中起到的安全保障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市场化机制改革有待加强,公司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签约质量有待提升。
三、对协会科技工作建议
一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好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供应安全两个“主力军”,抓住国家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契机,全面部署紧缺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力度。二是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有色金属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