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矿冶研究院
2023年,西北矿冶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矿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院干部职工踔厉奋发、奋勇争先,对标集团公司“五个倍增”奋斗目标,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发展规划,以服务集团公司重点项目为基础,积极开拓国内外服务市场,在综合经营、市场开拓、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2023年,西北矿冶院共开展各类项目500余项,实现经营收入14465万元,利润总额3640万元,较2022年利润3417万元增长6.53%。签约现金合同433项,金额12516.77万元,较2022年合同额5993.49万元增长108.84%。
围绕采选冶工艺流程优化、关键技术指标提升和综合资源利用等方面,2023年凝练开展研发项目100余项。其中:通过对新疆索矿高硅氧化矿的持续实验攻关,在原矿铜品位0.8%的情况下,使铜金属回收率达到55%以上,铜品位18%,预计可回收铜金属2200吨,实现效益近1.3亿,利润约3000万元,解决了高硅氧化矿的浮选难题;通过“新型选矿药剂发+尾矿浮选设备研发”技术攻关模式,针对厂坝矿锌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匀,与黄铁矿包裹密切,且氧化泥化含锌0.36%~0.40%的低品位尾矿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回收率60%以上的试验成果,破解了行业技术难题。
2023年,全院围绕甘肃省“强工业”“强科技”行动方案,制定了“一基地四中心”发展规划,依托白银集团铜铅锌冶炼中的稀有稀散金属,开展资源综合回收、技术开发和成果孵化。建成了高纯铼条制备扩大实验室,成功产出4N级高纯铼条。创新成果被新华社报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认可,矿冶院成为了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名片。2023年建成高纯碲研发制备中心目前已产出4N精碲,这是近10年来,西北矿冶院自主研发落地的首个大型成果转化项目,为后续孵化更多新成果、新产品打下了良好基础;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开展的“CuSO4制备超细铜粉的工艺研究”已进入中试阶段,产出的10μm级高纯铜粉,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将作为下一个成果转化产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量效益激励与考核办法》呈现了良好地激励效果。2023年,特种选矿药剂团队陆续开拓了西藏玉龙铜矿、巨龙铜矿、华泰龙、新疆焱鑫铜矿、阿舍勒铜矿、会理铅锌矿市场;选矿技术推广团队,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吉尔吉斯斯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市场开拓的桥头堡。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对接加拿大赛尔温铅锌矿,有望承接海外大型选厂设计工作;西北矿冶院设计团队联合中国瑞林,牵头开展“白银有色年产20万吨高导新材料项目”设计,迈出了西北矿冶院联合国内一流设计院所,优势互补承揽大型项目的全新步伐。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创新能力建设
2023年,全院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连续两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立项省工信厅、国资委、科技厅重点项目5项,中信集团重点科研项目2项,市级重点项目3项,纵向项目数量同比翻番。项目涉及专业从冶金延伸到化工、选矿、环保等多个领域。获批经费1099万元,同比增长322%;完成成果评价6项,其中3项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3项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申报专利128件,授权86件,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Q2)收录1篇,科研成果质量、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5部委考核中,全国排名自1474名提升至583名,上升近千位;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依托绿色药剂产业,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省科技厅评审,组建了“甘肃省有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受到了省内高度认可。
11人获聘高级工程师,全院高级以上职称人数达107人,占职工总数的39%;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及“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荣获“甘肃青年科技奖”、“省陇原青年英才”,新增“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3人,白银市首席专家5人,创新团队实力大幅增长。
(二)制度建设情况
西北矿冶院按照依法治企、建立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的要求,坚持以内控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和完善了涉及企业综合管理、财务预算、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安全环保和后勤保障等6个方面20余项内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要求的内控管理体系。坚持以“市场”和“利润”目标导向,全面开展“收入-利润=成本”的大讨论大思考,强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绩效考核和单元成本分析等管理工具方法,从严从实从细管控成本、压降费用,精打细算“过日子”。压紧压实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持续推进标准化提质升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年无安全环保事故发生。
严格落实基础管理考核办法,对执行有力、推进有方、落实有效的,要视情况予以奖励;对具有示范性、带动力的正面典型,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并在经济考核中予以体现。对重点工作推不动,重要工作不落实的人和事,综合运用诫勉谈话、经济处罚、纪律处分、组织调整等手段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建立“地、采、选、冶、化、环”等专业集成分工合作模式,构建多专业、多学科、跨专业服务项目的新模式,为建设单位提供 “一条龙”服务,促进了创新团队能力素质和项目管控方式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未来5年,有色金属行业在科技工作方面将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以下是对未来5年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的展望。
(一)技术创新与研发方向
新材料研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色金属行业将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针对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材料。这些新材料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节能减排技术:面对全球环保压力,有色金属行业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绿色生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智能制造与信息化:有色金属行业将加速向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方向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绿色矿山建设:有色金属行业将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山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和再生有色金属的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有色金属企业将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和公益事业。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推广绿色产品、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
政策支持: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将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为有色金属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未来 有色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有色金属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与应对
价格波动:有色金属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企业需要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灵活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环保压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实现绿色生产。
国际竞争:有色金属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未来5年有色金属行业在科技工作方面将呈现出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政策支持等积极态势。然而,企业也需要面对价格波动、环保压力和国际竞争等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行业研究与战略规划
深化行业研究: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的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动态等,为行业提供权威、前瞻性的分析报告。
制定战略规划:基于行业研究成果,协助政府和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技术引进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有色金属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