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2024)
日期:2025-03-03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

     2023年,在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钨控股集团)的领导下,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研所公司)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江钨控股集团的决策部署,积极进取,改思想换思维,赣研所公司改革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赣研所公司2023年度科工并重,重点工作推进有力,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三大工程再获佳绩,经营绩效创新高。

     2023年度科研、产业经营累计实现综合收入超25亿元,其中科研收入超6500万元,创改制以来最好水平,实现利润超1.4亿元,各项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聚焦创新,科技工作硕果累累

  新增科研项目立项81项,同比增长57%;新增科研经费合同金额首次破亿,同比增长160%。科研立项和合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超大型低耗高梯度强磁选装备及工艺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2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子型稀土矿开采高效渗流与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2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连续三年获省级政府科技奖。《钨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系列国家标准修订(共8个部分)》十年来首次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三等奖、《泥化破碎条件下急倾斜薄矿脉安全开采技术》项目获赣州市技术革新奖励。新增标准8项,其中国标4项,行标4项。累计申请专利28件,授权专利28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

(二)面向未来,平台建设连创佳绩

     2023年,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综合实力进一步彰显,科技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获进一步认可。获批国家级优势知识产权企业称号以及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申报的赣研所钨及稀有金属新材料技术转移飞地平台项目获批立项,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2023年江西省级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南方稀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优秀,江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评优秀。

(三)攻坚克难,服务企业喜谱新篇

  重介质选矿技术在漂塘钨业完成中试验证,当前正在开展工业线建设,为更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高纯氧化钴制备工艺突破,制备出了5N5高纯氧化钴;新型钨选别药剂和锂云母浮选捕收药剂完成研发,技术指标良好,正在宜春钽铌矿开展工业试验;开发的新款手持式气体检测仪,产品成本和价格持续降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浒坑结底清理智能装置完成研发,达到预期目标,应用效果良好;锂资源二次回收工艺在龙南南裕稀土资源公司实现成果转化,完成70吨含锂废料的回收处理,产出合格碳酸锂产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钨渣分类解毒与有价元素协同富集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通过验收。

(四)引育结合,人才梯队蔚然成阵

  强引进,组织人才招聘14次,招聘录用硕士20人,其中985高校硕士6人。重培养,组织开展培训共583人次,重点开展了骨干提升培训班,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建平台,共有4人新入选省级人才工程,其中新增入选双千计划人才工程1人,入选赣鄱俊才青年人才计划3人。

(五)典型科技成果转化实例

    1.高效绿色重介质选矿技术在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钨矿选别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矿石性质的变化和矿山选厂处理量逐年增加,粗选丢废率逐年下降,现有的人工手选+智能选矿机工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随着合格矿产量不断提升和WO3品位下降,大大增加了磨重段负担,从而导致选矿成本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等原因,矿山招工越来越困难,且每年均有一些熟练操作员工离岗,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企业急需一种更高效、更节能、处理效果更好的选矿技术用于磨选前的预选。解决制约矿山企业减员、扩产降本增效的瓶颈问题,并满足矿山大型工厂化对选矿技术的要求。

  通过试验研究制定设备参数,设计重介质选矿技术处理合格矿的新工艺,使之与现行工艺无缝对接,形成年处理量10万吨以上重介质选矿工业生产线,实现尾矿WO3品位0.02%,减少合格矿入选矿量,降低磨重段生产压力,从而提升选厂人均处理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解决选厂扩产扩能的磨重段处理能力不够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了矿山尾矿库环保和安全压力。预期针对合格矿提前预抛70%以上废石,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技术如推广应用至行业内相关矿山,预期年可为企业节能降耗产生经济效益超2亿元/年,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2.含磷酸锂渣低酸转化法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的应用技术

 赣研所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锂制备电池级碳酸锂关键技术,该技术成果以含磷酸锂渣为原料,通过低酸直接固相转化技术提高了锂的转化效率,提高了锂的总收率;通过转化过程反应条件及除杂过程的特殊设计,使得该技术大幅降低了酸碱的消耗量,降低了净化过程的锂损失和生产成本,并可获得电池级碳酸锂,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同类技术,是我国锂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一项技术突破。该成果已授予发明专利1件,相关技术已在多家锂生产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实现了自主创新。锂转化效率可达96%,锂总收率达93.4%;碳酸锂产品纯度达99.56%以上,杂质含量低,符合电池用要求;转化剂及副产品可根据市场灵活选择,竞争优势明显。该成果实现了含磷酸锂渣的高效循环利用,并将部分技术应用至相关企业,投产以来获利丰厚,近五年新增产值约5.0亿元、利税1.2亿元,对于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总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研究成果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整体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智能矿石分选机

 基于先进AI人工智能的图像算法模型,结合超高速的可编程门阵列系统的深度优化特性,实时分析处理。分选精度高,模块化设计、自动控制技术融合、可靠的防护设计,运行更可靠。适用于钨矿、锑矿、锡矿、铅锌矿、铜矿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矿及长石、石英等非金属矿的预选抛尾工艺,替代人工手选作业。可大幅提高粗选抛废率,扩大产能,降低选矿成本,提升矿山自动化程度。

    4.离子型稀土矿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以赣研所公司为牵头联合各完成单位通过12年研发攻关,构建形成的包含7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的从离子型稀土原矿到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体系以满足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生产、贸易需求为目标,研究开发了离子型稀土原矿中离子相稀土总量的检测方法一套,优化了离子型稀土矿混合稀土氧化物中水分、灼减量、三氧化二铝、配分量、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方法,制修订了离子型稀土矿混合稀土氧化物等产品技术标准2项,并作为国家标准得到推广应用,其中3项国家标准正翻译成外文版,走向国际。6项国家标准经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均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检测方法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通过项目培养专业人才18人,其中高级职称及以上8人。项目成果在中国有色桂林矿产研究院、长汀金龙稀土、定南大华新材料、赣州晨光稀土、江西省地质局等国内20多家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质检机构应用。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47.09万元(仅为检测费和地质勘察科研项目费用),三年间接经济效益65亿元;仅项目完成单位江西南方高技术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支撑产生的经济效益为33亿元/年,有力促进了稀土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六)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发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与国内其他先进研究院所的发展成绩比,体制机制、 科技研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足,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不足、成效不明显。

    2.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存在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缺少行业领军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少,博士比例较低,引才留才工作面临区位优势不明显、薪酬在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之中缺乏竞争力、引进人才途径和方法较少等问题。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钨行业

   1.采选冶方面:推广已成功产业化的仲钨酸铵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积极研发新工艺;推动钨冶炼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展钨尾砂标准化处理及高品质生态环保无机人造石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一套适用于重介质选矿系统的密度控制系统和集成控制系统;开展杂质对钨矿分解率影响规律,形成一套高效钨冶金提取工艺。

   2.粉末及合金方面:推动特种粉末制造,超大型、特异型硬质合金制品、硬质合金棒材、数控刀片及工具、钨表面工程材料及制品、特种钨材产业化升级;重点突破超细晶、超粗晶粉末的均匀性、稳定性难题,推动硬质合金微观结构的设计和缺陷控制研究,实施数控涂层刀片和整体刀具制备技术的联合攻关,金刚线用钨丝、高性能抗震钨丝、高强度钨丝、超薄超大型钨板材、钨合金的制备技术。

   3.特种钨方面:重点建议高端特种钨(基)材料方向主要包括超高纯钨靶材、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网状结构硬质合金、金刚线用钨丝、超/特粗WC粉及硬质合金、微观偏聚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稀土改性硬质合金、超细均质WC粉与高端硬质合金棒材及高寿命纯钨坩埚等。

(二)稀土行业

    1.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研究:与传统贵金属催化剂相比,稀土催化材料在资源丰度、成本、制备工艺以及性能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其在催化剂中的作用包括:(1)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2)可提高催化剂载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3)提高催化剂的抗毒能力。目前稀土催化材料不仅大量用于汽车尾气净化,还扩展到工业有机废气、室内空气净化、催化燃烧以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因此稀土催化材料在环保催化剂产品市场,特别是在有毒、有害气体方面,具有的应用市场和发展潜力。

   2.高丰度稀土元素粘结磁粉及热压钕铁硼磁粉:热压磁粉是制备热压(热变形)钕铁硼磁体(热压磁体)的主要原料。热压/热变形工艺,不同于烧结工艺和粘结工艺,具有短流程、近终成型等优势,特别适宜于制备特殊取向的磁环或磁瓦等形状磁体。热压磁体具有重稀土含量低、成本更低、磁性能优越、耐蚀性好等优势,可替代烧结钕铁硼部分领域,主要应用于各种小型永磁电机中,将在伺服电机、汽车 EPS、电动工具、机器人等领域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三)其他行业

 含锂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应用:针对目前我国钴、镍、锂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开展循环高效回收利用含锂二次资源的技术升级工作。以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及其他含锂废料为原料,研究从含锂二次资源中高效提取锂、钴、镍等有价金属的绿色回收工艺。预期获得一整套含锂二次资源中高效提取锂、钴、镍等有价金属的通用技术。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进一步发挥协会作为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针对有色金属行业科技成果的凝练和科技奖励的申报,组织行内专家、学者开展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