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奋力谱写新时代篇章的起步之年,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乌焊接所”)接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围绕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深化、重大科技研发及转化应用推进、平台建设发展等重点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聚焦平台建设,推动一流创新生态稳步构建
中乌焊接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强创新主体互动,整合多方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平台一流生态构建。目前研究所已建有“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和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内焊接领域确立了平台支撑优势。
一是加快海智工作站和研发社区建设。顺利完成“广东省科协海智计划中乌焊接所工作站”评估,在105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优秀建站单位”称号;经省市科协向中国科协推荐,申报“中国科协海智国际研发社区”,完成答辩,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拓展。
二是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以中国-乌克兰材料连接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中心,积极推动与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东方重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应用研发中心或创新实践基地,并已与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华侨大学建立应用研发中心签署共建协议,“一带一路”实验室联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联合企业共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核电领域关键共性问题、船用焊接工艺等开展联合攻关,与东方重机、广船国际等龙头企业共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及人才双向流动。
(二)聚焦创新能力,推动科技立项及技术攻关获新突破
中乌焊接所奋力打造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焊接领域一流科研机构,聚焦高端智能化焊接装备、焊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焊接技术、复杂结构钛合金焊接技术等方面,持续提升研发攻关能力。
一是科技研发情况良好。本年度申报国家省市各级项目61项,获批主持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市各级项目17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国际顶刊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36件。
二是国家级项目立项获突破。研究所全年共立项国家级项目11项,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国家外专项目7项,研究所科研创新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项目创新成果显成绩。“极端服役环境船舶高效优质焊接技术及应用”、“厚大构件摆动电弧高效焊接技术及成套装备”2项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2项成果都获2023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能束流加工团队联合625所自主研发的选区熔化电子束增材制造设备在阳江分院落地安装,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三)聚焦市场对接,推动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量质提升
积极推行“走出去”策略,制定落实“3+4+5”方案,推动与广船、黄船、东方重机、东方电器、湘润集团、702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各业务部门累计已与16家高校、8家科研院所、20家企业签署合作文件;科研团队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市场服务意识等方面进步明显。
一是推进高端焊接装备研发。面向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核能设备、轨道工程等重大产业自动化焊接需求,为企业开展高端焊接装备研发。其中在核电领域签订国内首台套核电主设备蒸汽发生器管束智能焊接工作站开发合同。
二是推进先进焊接技术应用。面向船舶制造、压力容器、电子等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焊接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其中签订钛合金A-TIG焊接工艺开发与验证技术服务合同。转让5件发明专利,专利发明人奖励落实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凸显成效。
三是推进孵化企业投产发展。研究所技术入股孵化的广东中孚公司已于2023年实现纳米晶设备正式投产,技术入股孵化的广州有研焊材公司、中乌公司实现盈利与首次分红。
四是推进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举办《广东省科学院专家团队技术成果阳江推介会暨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阳江)现场赛》、《2023年中国数字制造与数字能源大会暨阳江合金材料与五金刀剪产业融合发展论坛》、《第二届金属先进连接技术高端论坛》等系列科技活动,指导阳江分院注册成立阳江市中乌巴顿职业培训学校,完成400余人的培训任务,研究所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四)聚焦国际合作,推动中乌人才与技术务实交流
继续深化中乌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中乌人才与技术交流。获批国家外专项目7项,目前在研各类国合项目18项,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重点引进乌克兰巴顿所钛合金焊接、材料、复合焊接、电弧基础及理论研究等领军人才和团队。现有在职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共14人,其中2023年新增10人(均为高级研究员或同等级别)。以正在实施的广东省战略先导专项为合作背景,推行实施巴顿青年人才支撑计划,目前已有4名青年人才入选“巴顿学校”并获得资助经费。2023年乌方共计3批8人次来访,与项目相关乌方人员在华工作时间592天,其中伊戈尔·克里夫出院士、谢尔盖·阿霍宁院士分别带队到访并进行技术交流,中乌合作开启疫情后的合作新里程。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二是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助力。通过我所高端智能化焊接装备团队针对机械设备、汽车、交通运输等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绿色化的焊接需求,开发机器人搅拌摩擦焊、摆动电弧窄间隙焊接、高效激光焊接等系列绿色焊接装备,并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现代工业技术相融合,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满足相关行业低能耗、绿色的焊接需求,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我所“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及国际合作基地的国际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有色金属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