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有色地调中心”)是2001年7月经中编办批准成立的正司局级事业单位,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及所属的在京单位合并组建而成,是有色地勘管理体制改革后唯一保留的中央所属地勘单位。有色地调中心事业编制数335人,现有在职职工13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90%以上。其中,教授级高工32人、高工39人,博士(博士后)22人。下属5个正处级二级事业单位;内设有6个机关处室、5个业务处室;主办《矿产勘查》科技核心期刊;挂靠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有色地调中心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信用信息红名单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工作诚信单位。
有色地调中心以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任务为基本职责,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矿产地质调查与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土污染综合治理、行业战略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业务。保存有全国冶金-有色地质近60年积累的各类地质矿产调查及科研等成果资料。近年来,新获得测绘乙级资质、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乙级资质、绿色矿山建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具有ISO9001质量管理、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许可证。
有色地调中心先后勘查发现了乌拉根铅锌矿、卡拉塔格铜锌矿、萨热克铜矿、敖仑花铜钼矿、野马泉西金矿、黑山金矿等大中型矿床20余处。在新疆“一老一新”地层中实现找矿突破,乌拉根超大型铅锌矿床跻身“全国十大新的资源基地”之列,卡拉塔格铜锌矿集区和萨热克铜矿集中区列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荣获原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特别贡献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三次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有色地调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能源资源安全“国之大者”,肩负起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推进地质矿产调查与资源勘查等工作。
(一)2023年工作业绩
1、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找矿突破
在国内,精心服务矿业企业高质量发展。(1)在内蒙古敖汉旗白马石沟铜钼矿区开展地质勘查,通过地物化遥钻综合手段,勘查发现中型远景规模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初步估算Cu金属量XX万吨、Mo金属量X万吨;(2)在内蒙古甲查铅锌银矿区开展资源勘查,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岩相学及深部磁化率填图等手段,圈定5个找矿预测区、6个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新增矿石量XXX万吨,Pb+Zn金属量XX万吨、Ag金属量XX吨;(3)在内蒙古李清地矿区北矿带铅锌银矿区开展深部勘探,提出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组合优化—综合地学三维找矿模型构建的找矿预测评价体系,探获矿石量XXX万吨,找矿深度600~800米,打破传统的成因理论认识,研究认为该矿床是火山-岩浆成矿系列的产物;(4)在山东新城金矿开展主矿体边深部找矿工作,圈定出主矿体下盘的次级矿体,提交Au金属量XX吨,并提出了拆离带非顺层控矿的新认识;(5)在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实施云南科技厅和云锡公司的项目,研究提出了“深成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控矿理论,以及层间氧化矿的重要储矿层位,新增锡多金属矿达大型矿床规模,其中Sn金属量约X万吨;(6)服务新疆矿业企业,相继实施了哈密市小白石头钨矿、伊犁霍城县果子沟铅锌矿、且末县牙普喀克勒克金锑矿等勘查工作,扩大了矿山的资源储量。
在国外,全力支撑海外中资企业“走出去”。(1)通过地质填图、低空航磁测量和钻探等技术手段,在塞拉利昂新发现和控制了一处大型的伟晶岩型锂辉石-锂云母型锂矿床,控制伟晶岩带走向方向长1.05km,初步估算矿石量XXX万吨、金属量XX万吨,达大型规模,实现找矿重大突破;(2)在坦桑尼亚,通过地质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槽探等工作,圈定出的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和分带现象明显的化探异常,与地表伟晶岩及其风化残坡积物吻合程度好,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3)在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斐济等国协同开展了地质填图、遥感地质、矿产调查等工作。
2、拓展业务领域,服务地方发展
在湖南祁东县栗山、双发,永顺县麻阳坡、岩下,桃江县白溪等矿区,先后承担实施了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板岩、砖瓦粘土矿的勘查工作,资源量总计约2337万m3;在新疆承担实施了巴州和硕县阿拉塔格大型方解石矿、巴州和静县何布其罕沟中型脉石英矿、克拉玛依乌尔禾沥青矿的勘查工作,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统筹谋划部署,编制实施方案
多次参加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研讨会和推进会,成立了找矿行动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沈阳、天津、西安、成都地调中心的指导下,集中技术力量,按时完成了2个区块优选、6个重点勘查区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4、坚持公益职能,发掘服务潜力
全力支撑有色协会的世界一流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参与地质行业全国性学会、协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勘单位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
有色协会地质矿产分会如期完成换届;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民生地质大会、第十八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交流了民生地质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分享了地勘单位改革经验、改革模式、改革成效,探讨了转型发展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等,为推动我国地勘行业的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作用。
由有色地调中心主要办的科技核心期刊《矿产勘查》,开通了期刊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期刊优秀论文及相关活动。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的约稿力度,组建青年编委,期刊质量明显提升。出版了有色科技奖获得者地学成果、天津华北地勘局、广东有色局、地质矿产经济等4个论文专辑,期刊影响明显扩大。
(二)科技工作新政策、新举措
有色地调职工不断深化科技机制改革,实行轮岗锻炼,支持在职攻博读研,鼓励参加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想干事、能干事、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技术人才。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择优晋升技术岗位;调整5人工作岗位,优化团队专业结构;提任3名年青专业技术干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绩效管理导向作用,将科技创新纳入考核指标,制定2023年度经济指标考核办法,12个业务部门年度经济指标清晰界定,按月考核、及时调整绩效工资,强化了激励和约束,压实了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职责,也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科技创新情况
有色地调中心始终贯彻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提交国家发明专利申请2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研成果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人申请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研究课题(PM202306);1人获评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22年度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一等奖;1人考试获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
2个科技创新团队(构造岩相学填图与找矿预测、多/高光谱遥感地质矿产调查)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跻身全国63个科技创新团队之列;2人入选青年科技人才。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2篇、中文核心4篇、科技核心18篇)。
(四)科研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拥有省部级的4项先进适用技术(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与找矿预测、多/高光谱遥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元素序结构分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2个科技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基地等,但在技术体系建设、应用推广、实战拓展等方面有待强化。
二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不够多,高层次领军人才较为缺乏,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与中心高质量发展还不相适应。
三是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备有待更新,项目投标立项、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协调监管不够有力,奖惩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十五五”科技工作展望
(一)聚焦主责主业,做优矿产地质业务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及供给能力,是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自然资源部已全面启动实施,中心要抢抓难得的机遇,聚焦矿产地质主业,瞄准资源潜力大的地区,以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抓手,发挥多专业多学科团队优势,配优人员,配强技术,加强组织协调,加快创新驱动,统筹谋划部署好相关项目的立项、设计与组织实施。要以辽西-太行地区金矿资源基地找矿预测项目为重点,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勘查设计方案,按照就近统筹、精干高效、节约成本的原则,提前安排好项目负责人和各课题技术负责,力争通过一年的地质工作,优选提交一批可供出让的区块。对于内蒙敖汉旗白马石沟铜多金属矿、额济纳旗格日勒图铜多金属矿、云南腾冲棋盘石-铜厂山锡多金属矿3个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要在充分研究前期取得的地质认识和找矿成果基础上,多组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及时破解制约矿区找矿的瓶颈问题,力争率先实现找矿突破,支撑矿山增储上产,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此外,要紧盯矿业市场动态,主动加强与地方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的沟通对接,协同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并为下年度的财政立项做好选区选点、项目储备,做到有序衔接、稳打稳扎,全面打造好发展新优势,展现出“国家队”作用。
(二)聚焦生态文明,做强环境地质业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团队、资质和创新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深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场地污染状况调查、水土污染协同防治、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监测、废弃矿山修复等环境地质业务。南方所、测绘院、地灾室、智能室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业务有分区又有重叠,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不同,因此,要从中心未来发展的角度,谋划布局业务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并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业务统筹协调,相互配合,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南方所要持续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稳固好衡阳、湘西两个基地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形成岳阳、益阳等新的业务基地。测绘院、地灾室要立足京津冀,扎实地抓好各类财政项目的落实落地,锻炼队伍,提高技能,积累业绩。智能室要尽力支撑服务好环境监测总站、土壤中心的有关工作,利用其区位优势,积极承揽或联合实施相关生态环境项目。
(三)聚焦海外资源,支撑中资企业发展
持续深化与国际矿业公司的友好合作,要全力做好海外矿产勘查工作,深入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全面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力争实现更大的找矿突破。瞄准国家新一轮境外资源勘查部署,以及资源型企业对大宗紧缺矿种、新能源矿种和战略性资源的需求,以非洲、中亚、东南亚、南美为重点,积极加强与中资企业的业务合作,探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助力中资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聚焦发展需求,深化科技创新引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要坚持不懈地完善和提升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与找矿预测、多/高光谱遥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元素序结构分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和广度。要传承好传统的特色优势,持续加强无人机低空航磁测量、大数据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创新研发,尽快实现业内的冠名认可,增强中心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的技术能力。要加快推进实体型实验室建设与技术应用,不断塑造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是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应充分发挥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有色金属矿产深部探测、矿产品综合回收利用及冶金深加工方面实现矿产勘查、选冶等技术的新突破,为保障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长期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搭建有色金属行业中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矿山企业相互合作的平台,以国家和矿山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国际矿业市场,创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新模式,在能源矿产供给方面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