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24)
日期:2025-03-03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地研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地学领域重点科研院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技术经济评价和综合利用等研究与技术开发。专业涵盖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测绘、水工环、钻探工程、以及采矿、选矿和矿山管理等领域,具有多专业集成的综合优势。公司坚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为资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是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勘查及开发团体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有色金属矿山深部资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地质学会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基地的共建单位,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建研究生暨博士后联合培养基地。

  目前院本部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部、财务部、技术管理部等四个职能部门和矿产地质事业部、地质科研事业部、生态地质事业部、矿业咨询事业部、资产运营事业部等五个业务经营部门。投资二级控参股企业各一家,三级控股企业一家。院本部现有员工中硕博研究生占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65%以上,已初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务实创新的人才队伍。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2023年,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坚强领导下,地研院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向发力,强化目标引领,深化科技创新,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加快业务转型布局,五大业务板块实现协同发展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依托找矿预测研究科研优势,进一步优化五大业务板块相互支撑、协同运营、共同发展的业务模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约95%。院本部全年实施项目27项,新开项目19项,项目合同额大幅提升,完工项目验收均为良好或优秀。各业务板块呈现以下亮点:

 (1)地质科研巩固提升找矿预测研究优势,积极跟踪国家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项目立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在新疆东天山铜镍资源基地以及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功立项。实施的重要矿床类型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综合研究项目,完成云南南温河、澳大利亚诺顿等国内外11个矿床研究野外调查,形成有关矿山成矿规律与找矿建议;有色金属找矿进展及管理政策跟踪、矿山地质数据库建设等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2)矿产地质技术服务立足勘查技术优势,服务大中型矿业企业,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全年组织实施项目10项(国内8项、国外2项),项目成果受到业主充分肯定。其中斐济瓦图科拉金矿外围找矿研究与勘查项目通过三个探矿权区遥感解译蚀变信息提取工作,识别多处矿致异常,助力靶区圈定,在圈定的重点成矿地段经钻孔验证发现厚大的金矿化蚀变带,圈定多层富金矿体,其中ZKWN003钻孔见到3层高品位矿体(见矿厚度5.2-27.62m,平均品位7.66-17.21g/t),单样最高品位68.8g/t,新发现两种类型钼矿化(辉钼矿及胶硫钼矿)。青海牛苦头项目圈定成矿远景区9处,找矿靶区8处,通过工程验证,共新增CuPbZn资源量推断及以上16.53万吨。山西义兴寨地区物探异常查证项目基本查清物探异常成因及其成矿地质条件,圈定找矿远景区1处,优选物探异常靶区3处。内蒙赤峰红岭项目重新认识与厘定关键控矿要素,建立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找矿靶区3处,部署科研验证钻孔3个,获业主充分认可。

 (3)生态地质聚焦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拓展矿山生态修复与遥感监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监测及综合治理等项目,市场开拓取得良好成效。新签项目7项,顺利实施完成项目3项,其中承德瀑河流域土地质量与地表基质综合调查项目基本查明瀑河流域主要岩石建造类型,地表基质的垂向和横向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根据不同地表基质组分化学性质的差异,剖析地表基质的地质成因,支撑地表基质空间结构划分。三河农田土壤污染检测及智慧农田监控预警平台建设项目查明了三河市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养分元素等空间分布特征,对耕地土壤环境、养分、质量进行了分级评价,为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和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市延庆区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项目完成对延庆区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并提交评价技术报告,丰台区三普项目等实施进展顺利。

 (4)矿业咨询大力开拓国际矿业技术咨询市场,咨询服务取得较好成果。签订实施津巴布韦奇诺伊(Chinhoyi)地区阿拉斯加-安瓜(Alaska-Angwa)铜矿勘查技术服务项目,野外工作实施顺利。为华友钴业提供矿业技术咨询,提交了菲律宾红土镍矿投资筛选分析研究、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铜矿项目筛选分析研究等技术分析报告。与中色股份签订投资咨询服务合同,筛选分析全球矿业项目,为委托方境外矿业投资提供决策参考。

 (5)资产运营紧紧围绕打造专业品质 提升经济效益目标,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体系,持续改善办公环境与科研生产条件,物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效益良好。完成北地大厦整体出租谈判、签约、移交,大幅降低楼宇空置率,提升了资产运营效益。积极主动开展北地大厦原有租户搬迁清退工作,保证大厦平稳交接。全力推进历史欠款追缴,应收账款大幅降低。用好用足社会政策,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完成家属院环境改造,提升了社区居住品质。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院高质量发展

 (1)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广大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加强纪委监督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办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派出党员参加协会党委在大别山干部学院举办的主题教育培训,党委班子成员围绕各自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梳理检视发现的问题,学习成果转化有效推动了企业改革发展。

 (3)持续推动党建与经营双融共促,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紧盯分管领域党建工作责任。全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坚持支部建在业务团队上,不断调整优化支部设置。推进完成工会换届,充分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协会党委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增强党政班子配备,决策体系不断优化。

 (4)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职工之家建成投入使用、职工宿舍条件大幅改善、离退休特殊生活补贴应补尽补,员工收入增长超过10%,年轻骨干员工收入增长比例大幅超过均值。

地研院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并举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三)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项目管理,修订项目管理办法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以能力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实行岗位分类精准考核,增加科技人员薪酬水平,不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大胆推荐青年技术人才进入重要岗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通过岗位实践锻炼加速年轻人才成长成才。增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加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的考试取证。放宽对在职博士、硕士进修的限制,鼓励年轻员工结合自身业务提升学位、能力。

(四)科技人才培养方面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组织各类人才奖项申报,科研找矿预测岗团队获2023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工程师1人,完成中矿联注册地质师年检。推荐生态环境部矿山环境污染防治专家8人,获得《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培训合格证》2人,地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认定考试8人、特种作业资格认定2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升队伍专业素质。选拔任用年轻干部3人,引进各类人才7人,晋升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健全完善培训体系,促进员工能力有效提升,组织开展线上技术培训18次。

(五)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2023年地研院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2项,发表的科技论文26篇,其中,SCI6篇,EI1篇。专著《大型有色金属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评价以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顺利出版,《有色金属矿山深边部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方法与建模》编写完成,申报的知识产权6项,均通过初审。

(六)科技能力支撑方面

  发挥多专业协同的综合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院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项目立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23年新签项目合同19项,其中公益类项目2项,市场项目17项。组织申报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加强研发投入,设立研发项目7项,其中内部研发5项,委托研发2项。利用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智库决策咨询服务,顺利实施有色金属找矿进展及管理政策跟踪、2023年度全球主要矿产资源的模型分析、内蒙古地矿局网络课堂培训等项目。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交流会、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等学术活动。推进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参加地调局业务中心建设研讨交流,提交调研报告及建设运行报告;组织开展矿山专委会线上技术培训5期,地球日科普活动1次,院4位技术专家在矿山专委会组织的技术培训中讲课。与外部矿山绿色评价团队、企业认证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绿色地质勘查管理体系认证业务。

(七)科技创新平台和资质建设方面

  坚持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与公司产业发展相融合,以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为重点,协调推进有色金属矿山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和行业服务平台(挂靠的专业委员会)建设。由地调中心牵头、联合江苏绿岩生态公司,共同申报的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基地获中国地质学会批准,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地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新的优质平台。为建设矿山地质及相关本领域原创性、高质量、先进性的团体标准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填补本领域内标准空白,经中国地质学会批准,院申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勘查及开发团体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对提高矿产勘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质量和效益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也为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持续加强博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建设,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依托产学研合作优势,有效解决院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和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储量评估能力评价年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地质勘查单位红名单。加强资质建设,顺利获批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乙级、乙级测绘资质和土地规划机构等级证书,生态地质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初步建成。

 虽然地研院在过去一年科技工作中取得一定进展成效,同时在科技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中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缺少领军人才,不能满足当前激烈市场竞争需要;二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选拔、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研发经费来源渠道窄,研发投入不足。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提高有色金属行业技术水平, 加快行业产业链新技术装备制造

     1、高端找矿装备,随着浅部矿产逐渐被发现,找矿方向转向深部,找矿探测环境复杂,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缺乏颠覆性的找矿技术,高端找矿装备国外垄断,专属装备亟待研发,例如用于深部找矿的物探设备大功率激电,可控源等技术。

    2、智能矿山装备,在资源开发方面,根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加快推进大型矿山要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替代进程的要求。在环保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急需加快采选装备设备的智能化研发,促进智慧智能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和更新,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生产效率。

 (二)矿产资源是有色金属行业的粮食,针对铜、铝、镍、锂、铂族金属等紧缺战略性矿产,除利用海外资源,应加大国内勘查开发力度。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勘查的科技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找矿理论,突破卡脖子技术和装备问题,推动高精尖勘探开发装备国产化,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等。

    1、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针对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加强地质成矿理论的研究,以及AI智能技术在找矿中应用,快速圈定找矿靶区。

   2、在地球物理方面,攻关多源多维、高分辨率、高精度现代化的空地井立体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研发适用于复杂地形区的关键技术,针对不同矿种,集成创新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3、在地球化学方面,加强覆盖区和高山深切割区地球化学勘查、实验室分析测试和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等理论与技术关键环节攻关研发,建立相关勘查评价技术体系。

三、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协会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分享行业内科技进展,不定期组织科技交流培训,促进各单位共同发展。在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有色行业的科研院所,积极从国家部委申请国家层面的科研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