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院篇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恩菲”)成立70周年。一年来,公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两级集团的领导下,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以新成绩、新突破为公司创新发展70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改革发展情况
(一)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断扩大国际品牌影响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聚焦非煤矿山及有色冶金主业,持续提质赋能,以全球领先的矿冶技术为支撑,紧密依靠核心专长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经验,签订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铅锌冶炼—新疆火烧云 60 万吨/年铅锌工程 EPC 项目,以及青海西豫、印度 Adani 铜冶炼脱硫项目等。持续扩大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市场份额,聚焦镍、钴、锂等新能源电池金属基础材料市场,实现在高端功能材料领域的持续迭代创新和产业孵化,成功签订新疆大红柳滩、华友三元材料项目、四川国城 20 万 t/a 电池级锂盐项目等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项目,有力提升了公司传统矿冶优势地位。
结合国家基础设施业务发展规划以及集团对基础设施业务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与传统矿冶业务并重的营销格局,成功签订新型枸溶型矿质肥研发基地项目、青州市东南部污水厂及雨污分流 EPC 项目、湛江光伏项目、宁德市中心城区环卫综合处置项目、郁南循环热力发电项目等合同,进一步拓展了公司固废处置、基建设施、土壤修复等业务。
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全年海外工程板块合同转化率创历史新高。成功签约印尼MMP 镍铁冶炼 EPC 项目,进一步夯实红土镍矿冶炼领域的领先地位。推行具有恩菲特色的国际化项目管理模式,国际项目履约能力不断提升。卡莫阿—卡库拉项目是公司以 EPCM 模式执行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因一期、二期项目完成出色,业主直接授标三期基本设计及 EPCM 项目,并启动四期项目洽谈工作。通过提炼推广卡莫阿项目履约的成功经验,承接了世界级金矿—— 加纳纳穆蒂尼项目,成功签订了蒙古白塔 TS 铜钼矿选矿厂EPCM 项目合同,进一步擦亮了恩菲的国际品牌。
(二)实施业务板块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了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中硅高科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14 种硅基材料产品实现高端集成电路和光通信产业应用。集成电路用关键硅基材料技术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计划,“超高纯硅基电子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建 1 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2023年,中硅高科超额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获评 2022 年度中冶集团三级机构“综合实力 20 强”荣誉称号。
固废业务板块通过技改提升,提高设备运行效能,不断压减成本,确保了稳定的收益率和现金流。2023年,固废处置业务板块入场垃圾量165.77万吨;上网电量4.70亿千瓦时; 餐厨粪污入场垃圾量12.87万吨。建成了赣州固废处置智能工厂项目,成为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升经营管控和智能装备投用的示范项目。中卫公司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力抢抓上网发电,全年生产运营平稳,完成上网电量8990.70万千瓦时。
2024年上半年,公司生产运营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坚持技术创新为引领,逆势而上开拓新领域。以市场 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原点,围绕战新产业积极布局,不断将已有技术应用于新的场景中。开展钒液流储能、铅碳电池储能、钛材冶炼、金属镁冶金、粉煤灰及红土矿尾渣等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的市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签订了四川发展短流程钒电解液总包等项目。围绕“优质市场、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稳扎稳打,依托公司核心专长技术,签订了五矿盐湖三期总包项目、国投金城多金属回收利用总包等项目;通过巩固提升矿冶特色业务开发新客户、扩展新赛道,在金川水务项目中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深入践行“五个联动”,与五矿资本协同推动绿色生产新技术实现新应用;新签订了贵州开阳大坪磷矿项目,再次彰显了公司在深井矿山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也是公司深耕非金属矿山业务的最新成果。持续优化区域布局,市场开发体系进一步加强。富地深耕能源基建业务,成功签订惠州水厂总承包项目,实现了良好的开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厚植蒙古、东南亚、南美等重点市场沃土,紧盯 CNI 湿法项目、蒙古额尔登特铜冶炼项目、智利国家矿业公司 HVL 铜冶炼项目以及 ERG 刚果金铜钴选冶等项目。陆续签订了蒙古国铜萃取——电积 EPS 项目、瑞木镍钴改造扩产升级项目等共计 56 个合同。
二、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2023年,公司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致力于构建创新引领的发展新模式,全面统筹科技工作总体布局,积极融入国家、集团创新大局,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创新业务新模式。积极推动技术产业孵化和模式创新,中国恩菲与五矿资本携手以 BOT 模式承担金川集团高盐废水处理项目,成功打造“科研技术应用+金融牌照”服务金属矿业新模式,实现了公司在集团内部通过产融结合拿项目的新突破。该项目荣登第二届华尔街见闻“0 碳未来·ESG 创新实践榜”榜单。
“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以设计协同平台开发为核心的数字化能力建设效用显著。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MIM+数字化交付平台功能不断升级迭代,应用于10余项工程建设,构建了工程数字化作业交付新范式。开发创成式设计的数字机理设计协同平台,打通了一站式协同设计路径。产业数字化方面,采用“老项目试用+新项目并用”的方式,将自投项目转化为数字化应用项目场景。数字产业化方面,公司总承包的眼前山铁矿等智慧矿山项目,打造了金属矿山数字化、智能化精品示范;“智能矿山无人有轨运输系统”斩获第六届数字中国“十大硬核科技”奖项;中硅高科“工厂数字化设计”成功入选2023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
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展现大担当。公司牵头承担的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杂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冶炼技术与大型化装备”“废线路板多组份协同利用与定向分离技术”顺利通过绩效评价;牵头申报“超大型及强化冶金特种设备研制及应用”项目和“金属矿深部规模化安全高效连续智能开采技术与装备”课题成功获批科技部立项。
在省部级科技创新中展现力量。公司承担的两项国务院国资委“1025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钪基中温固体**项目突破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制备技术,完成项目考核指。**粉体制备项目解决了关键基础材料“卡脖子”技术难题,确保供应链的国产化,保障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国防工业的安全。作为主责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未来产业领域承担5项重点任务,成功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公司科学研究、工程服务和产业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商业秘密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上半年,公司顺利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审核,并取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下半年,公司完成《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T/PPAC 701-2021)认证,是北京市第一家完成此标准贯标的单位。2023年,公司申请专利 377 件,获专利授权 285 件,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549件,其中发明专利1251件(含海外发明124 件),公司专利布局进一步优化。
标准及成果获奖实现新突破。“红土镍矿综合回收有价元素的处理方法” 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河南省科技一等奖、甘肃省科技一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9项,其中一等奖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超大型铅冶炼系统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低温废热回收耦合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复杂铜锌氧化矿全湿法提取铜锌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硬岩矿自然崩落法水压致裂高效破岩关键技术与应用”4个项目和参与申报的2个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一等奖。获中冶集团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五矿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一等奖1项。标准获奖方面,获得第一届中电联垃圾发电标准委会垃圾发电领域标准化工作行业贡献奖;与南京大学联合公司共同申报的国际标准《工业废水分类(ISO22447:2019)》荣获2022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二等奖;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标准化合作论坛暨2023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公司主编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垃圾焚烧厂渗沥液处理回用导则》工作组召集人和项目负责人高严荣获ISO卓越贡献奖;海淀区第二届标准创新论坛,公司荣获海淀区标准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典型案例。
2024年上半年主要科研成果:2项国务院国资委专项项目、5项中冶集团181攻关计划、2项非钢领域重大研发项目顺利推进。成功获批牵头1项、参与2项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获批承担矿山安全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尾矿库与选矿分标委会。作为重要骨干力量参与申报的“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建设,体现了公司在科研领域的深厚积累与显著贡献。公司(项目第三完成单位)申报的“有色冶金高效转化精准调控与智能自动化系统”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向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和行业绿色、低碳、智能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公司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科技创新规划更多地从推动企业自身业务角度谋划,对支撑有色金属行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不够有力;在科技规划落实方面,基于应用研究居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机理研究投入还不足;全面支撑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在在落实“人才驱动”方面还存在短板。
三、“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要坚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创新直接影响着我国资源利用、基础原材料保障和国际竞争力的水平。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在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要做强上游资源保障、做精下游高端材料、做优中游绿色冶炼方面下功夫,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突破,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坚持高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工作也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要减少碳排放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限制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传统产能,并鼓励发展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色行业企业应把准方向,紧紧围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节能的工艺技术,加大新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发投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绿色低碳型社会贡献力量。建议在以下方面设置研发课题,组织行业资源重点开展研究和攻关,提供政策支持,寻求技术突破。
1.自然崩落法采矿技术。开展矿产资源安全高效低成本开发技术研究是我国矿业领域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方向。硬岩矿床人工致裂大规模开采关键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使我国自然崩落法采矿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有助于实现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高效回收利用,推动我国矿山的大型化、智能化建设,为实现矿产资源强国提供技术支撑。
2. 深井超大规模开采关键技术。深埋超厚大矿床开采是大埋深、大厚度、大规模、充填开采等多重特性叠加带来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高原岩应力、大开采面积、中段更替和多中段作业、超大规模集中作业是这一类矿床开采的显著特点,急需联合寻求创新突破。
3. 智能矿山关键技术。矿业发展方向是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矿山,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开采核心技术、装备和软件体系,建立服务行业的云平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优化,是我国传统矿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4. 大规模充填技术装备研究。矿山充填在保证井下采矿安全、高效回收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极重大的意义,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在全尾砂浓密、深井管道输送、充填高效开采、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堆存等方面尚需进行科技攻关。
5. 有色金属冶炼智能工厂技术。有色冶炼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如何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有色冶炼工厂的应用,打造集全流程自动化产、综合集成信息管理、实时动态工艺优化为一体的智能生产体系,是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行业前进的方向。
6. 城市矿产资源化技术与装备。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宗矿产资源国内保障度不足50%,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而城市中大量废弃的资源犹如城市中一座座富集的、沉睡的“城市矿山”。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问题,同时也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7. 硅基材料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究及产业化。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所用的多晶硅和硅基电子气体为国家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其生产技术被国外严格限制与封锁,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急需自主研发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行业垄断。
三是推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化转型是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有色金属的特色是品种多、工艺复杂、环境恶劣,有色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相对其他行业还是有较大差距,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亟需推动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进程。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技术创新,培育核心优势;要注重数据应用,提升价值创造;要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合理。
1. 要加快产品创新数字化体系建设。要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技术引领、流程重构为逻辑和路径,重构设计流程和提供数字化交付服务。
2. 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先进模型应用推广,发挥应用项目示范功能。
3. 推进实施“恩菲专长技术+智能技术”,为全球矿业和环保行业提供“绿色、智能”的产品解决方案,推动集“开发、营销、生产、售后和供应链管理”五位一体的智能装备业务开发模式。
四、对协会科技工作的两点建议
(一)面临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目标和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议在行业层面和产业集群区域推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计划项目,组织行业资源重点开展研究和攻关,提供政策支持,寻求技术突破。
(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众多有色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议协会协助维护会员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贡献协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