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省属科研院所也不少。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要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 这既是总书记给全体“昆工人”的崇高荣誉,更是总书记为学校指明的发展方向。遵循总书记的嘱托,昆明理工大学立足云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辐射南亚东南亚,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开放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做强优势学科,做特支撑学科,做优新兴学科,做精人文学科,以积极有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成效,为全国及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昆明理工大学下设1个学部、28个学院(含2个产业学院、1个卓越工程师学院)、7个研究院,设有研究生院;有16个临床教学基地(含9个附属医院、7个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41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467人,“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入选者、“杰青”等69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人才887人。现有学生50345人,其中本科生33527人,研究生16017人。学校现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共11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
昆明理工大学立足学科、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与4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了245份国际合作协议,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马那瓜)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与师生交流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2023年科技工作亮点不断涌现。一是科技经费快速增长。2023年全校科研规模30.99亿元,到校经费9.56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创建工作。二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优化。2023年新增国家级项目237项,总经费1.22 亿元,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7项,子课题17项,国家自科基金180项,含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三是科技奖励再获佳绩。获何梁何利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作为云南省唯一高校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奖1项,获2023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20项,其中杰出贡献奖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行协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四是基础研究成果频出。发表Cell正刊2篇,Nature子刊2篇,热点论文27篇,高被引论文211篇。五是知识产权再创新高。2023年授权专利186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28件,截止2023年底,全校有效专利拥有量7734件,其中发明专利5572件。
代表性成果
杨斌教授获2023年第三届创新争先奖状。杨斌教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系统深入开展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取得了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原创成果:深入开展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化合物真空还原、真空合成及真空分解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研制成功不同功能的大型化、自动化真空冶金先进装备;开发出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粗锡短流程精炼、稀散金属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系列新技术;攻克真空冶金工程应用难题,实现银、金、钯、铂、锡、铟、锗、硒等金属的清洁高效提炼,保障了我国战略金属的供应安全,为高端新材料、显示技术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技术成果在云南、广西、湖南、台湾等17个省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余家企业大规模应用,形成年处理约60万吨复杂有色金属合金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过百亿元,推动了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了我国战略金属的保障能力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李文昌教授领衔的“云南省三江成矿系统与评价创新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奖。团队长期奋战在找矿勘查一线,创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论”,成功应用到全国矿产调查工程,为破解国家战略资源短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华教授从事冶金热能工程研究工作33年,是我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重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和冶金节能减排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冶金炉热过程强化与节能减碳理论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2023年,王华教授获云南省杰出贡献奖。
“大尺寸P型单晶硅高效拉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2023年云南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针对大尺寸P型单晶硅直拉法生产中存在有害同心圆缺陷、坩埚寿命短、掺杂不均行业共性关键难题,重点开展了相关传热机制、单炉多棒拉晶、掺镓均匀性及热场装备等开发研究,攻克了P型M10(182╳182mm2)单晶硅棒高效拉晶关键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首次突破了“单炉十棒”高效拉晶关键技术及装备,使我国在光伏P型单晶硅制备技术领域跃居国际领先地位,研发的两段变速拉晶新工艺,有效改善了熔体中掺杂剂均匀性。项目成果自2020年开始应用以来,已在丽江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保山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建成105GW/a生产线,实现新增销售收入961.03亿元,利润6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
“富锗铅锌成矿系统和勘查技术创新及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成果获2023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锗是国家关键矿产,铅锌是战略性优势矿产。项目聚焦我国资源安全重大需求与深部找矿的系列难题,创新性提出富锗铅锌床形成于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构造系统,厘定了大陆断褶带对大型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机制,创立陆内构造系统控矿—流体“贯入”成矿理论;阐明了铅锌锗共生分异机制,揭示了富锗铅锌成矿系统元素超常富集机制,创建了流体“贯入”成矿模式,为指导区内找矿部署和勘查技术创新提供了依据;发明了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学找矿预测、深部矿化信息捕获和隐伏矿体产状判定的异常梯度法、坑道重力全空间域隐伏矿体定位探测等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不同尺度找矿“三部曲”“四步式”深部矿体定位探测技术,构建了区域综合勘查模型,指导了深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探明+控制+推断金属资源量:铅锌1318万吨(其中评审备案923.3万吨,未评审备案394.7万吨)、锗934吨、银1417吨、镉6495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研发平台和一流科技攻关队伍。强化高等院校原始创新能力,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强化科研设计院所应用技术研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中试、产业化实验基地等,补全创新链缺失环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依托数字赋能,构建行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汇聚高校院所、企业及第三方的成果库、专家库、需求库,实现技术需求、创新成果供给、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及智慧评价的数字赋能,推动行业在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三是针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加强行业发展资源保障水平。有色金属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行业的资源保障水平决定了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体系的稳定,需要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加强资源勘察开发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创新需求,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规划指引作用,发挥有色金属工业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关键保障作用。二是梳理产业技术需求,组织策划重大项目,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清单作为科研单位任务清单进行布局,组织策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需求引领,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方向加速集聚,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平台科学合理布局,加快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和提升行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