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地处赣南革命老区、有色金属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中部高校,是我国3所服务有色金属工业的主体高校之一,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学校因钨而生、因铜而兴、因稀土而为、因锂电而盛,已形成稀土、钨、铜、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主动服务有色金属国家战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学业事业和各项科技工作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2023年,学校各项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学校在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38名,在USnews2024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163名(江西高校第二)。二是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在新一轮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中获批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三个博士点(已进入公示阶段)。冶金工程纳入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部省重点支持的3个学科之一,列入教育部优先支持发展的学科;新增1个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共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三是高端人才实现突破。引进和培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自主培养青年长江1名。四是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稀土领域唯一、江西省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获批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有色金属结构材料”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牵头“先进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申报工作和江西省高等研究院“稀土与有色金属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在新一轮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获批1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江西省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在全省高校位居第二。五是服务社会贡献凸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需求,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1.08亿元。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坚持科技创新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同频共振,开展有组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孵化大成果、助推大转化、支撑大产业”,在创新能力、科研项目、平台建设、服务产业、成果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3年科研总经费达3.71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71亿元、横向科研经费2.0亿元(含成果转化),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绩。
(一)重大科研项目连年攀升
一是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继2022年承担获批1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外,2023年学校牵头承担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成本小运量磁浮客货运输系统”“低品位共伴生铷铯超常富集与高质利用技术”项目2项、课题3项,相关项目是落实交通强省的重要支撑,填补我国含锂瓷土矿低品位共伴生铷铯工程应用空白。承担江西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2项(1000万元/项)、江西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1项。二是自然科学基金攀登新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各类纵向科研国拔经费1.71亿元。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2/3以上项目有色金属领域相关。
(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发力
围绕稀土、钨、铜、锂等特色资源开发与研究领域,在牵头组建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基础上,2023年牵头申报“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江西省实验室”,已向省科技厅提交申报材料并拟组织专家论证,聘请有色金属材料领域谢建新院士为实验室主任。获批“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在新一轮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获批战略金属矿产资源低碳加工与利用、矿冶环境污染防控、河流源头水生态保护、稀有金属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等1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在我省高校数量第二;“含锂资源绿色低碳开发”认定为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当前,正积极参与“有色金属结构材料”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牵头教育部江西省高等研究院“稀土与有色金属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三)科技奖励产出勇创新高
聚焦有色金属“高效、节能、绿色、高质、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坚,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创新贡献力量。相关技术成果获江西省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连续六年蝉联全省第二,一、二等奖数量分别比2022年增加1项、2项。其中,“5G用高强低轮廓电子铜箔制造成套关键技术”首创5G用反转电子铜箔成套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进口替代。
此外,2023年认真谋划做好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培育和申报工作。推荐2项成果作为江西省推荐国家奖参评竞争推荐指标;推荐1项成果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推荐国家奖参评竞争推荐指标。但均遗憾未获批。
(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23年,新增横向项目218项,科研经费达9200余万元;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32项(涉及专利63件),其中转让29项、许可1项、作价入股2项,成果转化金额共计1.08亿元,在有色领域成果转化金额及数量江西省高校最多,产业服务成效突出。学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被江西省科技厅下文作为“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典型经验”推广。其中,国内首创的“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技术”实现再次作价增资,评估价值7500多万元,累计转化金额达到1.6亿元,为打造江西省轨道交通产业园、集聚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可实现“百亿装备、千亿投资、万亿拉动”,产业聚集和带动效应显著。
(五)服务产业发展更加聚焦
与大院大所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结合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拓展校地合作平台,把新型研发平台建在产业链上。2023年,对接“大湾区”,与深圳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深圳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中化学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共建“江西省新能源与再生资源低碳利用研究院”;与新疆克州共建“江西理工大学克州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院”并完成注册工作,开创省内高校援疆先河。并与江西丰城共建“再生资源高值利用研究院”,江西遂川共建“硅基(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
二、学校科技工作新政策新举措及遇到的问题
(一)突出质量导向,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协同人事部门对《江西理工大学工作绩效评价办法》、《江西理工大学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涉及科技的部分进行修订完善。在业绩认定等方面,破除“SCI 至上”“唯论文”等现象,并强调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性,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正确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实际贡献为依据,统筹数量与质量、水平与效益的关系,采取量化方式,以绩效分的形式进行评价。
协同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涉及科技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完善,淡化了论文指标等。对“代表作”评价由单一转为多元,包括论文、专著、教材、艺术作品等代表教学科研水平的成果均可纳入“代表性”范畴;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高层次人才目标任务考核等各类评价中,把项目、论文、专著、教材、专利、获奖、咨询报告、智库建设、成果转化效益等均纳入考评指标。
同时,在制定各二级学院科学研究指标过程中,淡化了论文数、奖项数等指标,对论文引用率也不做要求。如将原“SCI论文数量”指标改为“高水平高质量论文数量”,鼓励教师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报告论文等。
(二)强化制度保障,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江西省科技体制改革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及时修订《江西理工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办法》《推动本科教育科研育人工作实施办法》等科技管理文件。
(三)改革职务成果赋权,大力推进成果转化
一是进一步大力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改革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对“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货币收益或股权,扣除成本及税费后的剩余部分的分配比例”等进行修订,如以科技成果转让(或许可)方式实施转化的,转让(或许可)获得货币净收入的奖励由85%提升至94%”等,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二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七个一”新模式。成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组建由职业经纪人、专职法律事务人员和成果转化基金管理人等组成的一支专业队伍,出台了2+6+N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和文件。成立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作为成果孵化机构,依托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作为高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依托学校教育基金联合政府和地方资金,打造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立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赣州市企服城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技术成果网上交易平台,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投融资服务、政策市场咨询等全过程服务。
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
1.原创性重大成果的产生还缺乏超常举措。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基础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在“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领域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3项,但重大原创性、占制高点的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
2.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差距较大。需大力加强引进与培育院士、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
3.高水平平台建设成效不够明显。学校虽获批牵头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但牵头组建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技部创新平台还没有突破。
4.办学经费面临较大的压力,科研投入不足。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有效协调基本建设、民生工程、内涵建设三方面经费压力较大。当前在传统资源领域及有色材料领域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面向未来,有色金属行业应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高新技术等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高精尖缺”集成和应用水平为目标,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突破。江西理工大学将围绕“高效、节能、绿色、高质、智能”,将继续在稀土、钨、铜、锂电等行业开展重大技术联合研发,在稀土绿色提取、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钨深加工、钨材、铜合金、锂的提取及锂电池材料以及二次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应用。
(一)有色金属资源一体化高效绿色开发技术
重点开展: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灾变理论及监控、复杂铜多金属清洁分选及综合利用、低品位稀有金属及伴生资源超常富集与高质利用、钨与稀土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展矿用高性能稀土陶瓷球的研发,开创颠覆性全瓷球磨矿新工艺。开展离子型稀土等特色战略资源的勘探、浸取和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攻关。发展原地浸取与可控浸互补的,与勘探技术、尾矿生态修复相互耦合联动的采选技术。构建稀土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低碳开发利用理论和技术创新体系。
(二)有色金属高效提取与绿色冶金
重点开展:针对有色金属资源提取效率不高、冶炼流程较长、除杂难度大、能源消耗高、氨氮等污染治理任务重等问题,组织开展新型沉淀剂、吸附剂、萃取剂的分子设计与绿色合成,稀土和杂质元素深度分离净化方法,冶金过程物相演变机理和有价组元迁移行为规律、典型毒害元素转化行为等基础研究;开发以沉淀和萃取分离耦合联动的稀土资源绿色高效冶炼和分离新技术;研发铜精矿强化熔炼及熔渣调控、多场耦合作用下绿色协同提锂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氢能耦合有色金属冶金过程低碳强化等技术。
(三)有色金属高端功能材料
重点开展:面向集成电路、5G/6G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对高端稀土及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的重大需求,针对稀土及有色金属材料性能提升难度大、服役稳定性差等问题,组织开展高矫顽力稀土永磁材料、高纯纳米稀土抛光材料、工业尾气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吸收利用与净化催化剂、特种物性稀土微纳米材料、大尺寸稀土功能晶体材料、高效率稀土发光材料、高强极薄电子铜箔、高纯无氧铜材、高端进口替代键合丝、先进难熔金属材料、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锂电新能源与先进材料协同攻关。
(四)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
重点开展:面向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针对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全产业链过程数字化与装备智能化不足等关键问题,以数据驱动赋能产业基础能力,组织开展满足离子型稀土资源浸矿方式选择和注液-收液技术设计的基因信息获取、矿床勘探、过程监控以及采矿率、浸取率、收液率等指标的提取技术与方法,以此为基础,建设真正意义的数字化矿山;创新稀土熔盐电解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及装备,有色金属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高通量设计与制备表征等材料基因工程,有色金属全流程数字化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制造等协同研究。
(五)有色金属固废资源化与循环利用
重点开展:针对多源多金属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组织开展多源固废理化性质、废渣处理过程物相转化、协同处置过程有价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及杂质梯级深度脱除等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永磁废料高氧化率均匀化集中煅烧技术和装备;研发永磁废料酸溶高铁硼渣的材料化增值技术,满足5G通讯基站等电子器件的高稳定性应用要求;针对尾气净化催化剂和抛光废料中稀土铝镁等常量元素回收利用价值低于成本的瓶颈难题,研发新的固废减量和材料增值化技术;以及氢能耦合钕铁硼废料闪速短流程处理、稀土荧光粉废料还原浸出-梯级回收、熔盐电解渣等稀土二次资源绿色短流程回收及高值化,含钨废硬质合金高效分离回收,铜冶炼渣有价金属梯级分离回收,多源含锂废料绿色高端循环集成等协同攻关。
四、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是设立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发挥其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性、引导性和骨干性作用。
二是进一步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工作日益复杂的局面,建议由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和协会牵头,统筹行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三上加大科技成果研转化的支持力度。企业与高校成果转化信息仍不通畅,资源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成果转化率较低。建议能多从市场角度,拉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距离。通过建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方式,在资金上提供强有力的奖励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