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2024)
日期:2025-03-03

北方工业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创立于1946年,历经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等发展阶段,1985年更为现名,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金属冶炼、采矿、冶金工业自动化及装备、检测技术等领域为国家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998年转隶北京市,成为服务首都建设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600余人、教职工1250余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0余人,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北京市属高水平大学。面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以及智能制造重大需求,学校聚焦智能交通与智慧能源、韧性城市与绿色建造、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领域,赋予老工科新内涵,推进控制、土木、机械等传统优势工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形成了服务超大城市智慧、安全、绿色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在城市网联交通智能控制、新兴风险防控、先进材料构件智能制造、关键基础设施精准监测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全面开拓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国家和北京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科研工作改革成效

(一)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论述精神,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扎实推动有组织科研。在科研管理上,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等上级文件要求,近两年相继出台、修订了《北方工业大学纵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方工业大学技术合同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北方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北方工业大学国防军工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8项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励提升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科研要求的制度体系,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水平成果、科研成果评价破五唯,鼓励高水平应用型成果、增加转化类成果认定,鼓励学科交叉、激励科研人员跨学院、跨学科合作,技术服务项目管理费实行梯度递减方式、鼓励承担大项目。

(二)科研成果特色与社会贡献

  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基地29个。2018年以来, 403人次担任省部级以上学术组织常务理事/理事、国内外学术期刊主编/编委等。作为项目牵头单位/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承担国家级项目14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课题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自科基金重点项目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1项。

  在智慧城市领域,解决超大城市勤务驱动的高实时性交通控制难题,实现异构交通信号相关装备互联互通技术自主可控,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保障首都重大国事活动;突破大规模源网荷储分层调控难点,解决微电网100%绿电消纳不足问题,在京津冀地区50余个工程中应用;研发的城市基础设施三维形变监测平台、防疫用双模隔离帐篷、社区风险监测系统、污水深度净化装备,应用于北京灾害预警、疫情防控及污染治理,受到北京市和工信部表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65项。

  在韧性城市领域,解决城市耦合灾变的新兴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难题,在北京、珠海和淄博等33座城市安全防控中应用;研发地下空间开发改造安全评估和控制关键技术,提升城市更新服务京西一线四矿改造技术水平;基于安全性能提升和综合能效控制技术,自主研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在北京、上海等12个省市近千万平米工程中示范应用,推动了工业化建筑产业的技术进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7项。

  在智能制造领域,解决变截面辊弯成形工艺及装备关键难题,为国内外50多个新能源汽车、军工企业研发了自主可控的智能成形装备;超常性能构件极端制造成果应用于70余个航天成像系统;关键金属高洁净制备研究成果应用于首钢、河钢等30余家大型钢企;空间机构零件超洁净预处理智能制造应用于航天用轴承清洗;无障碍协助疏导设备与系统应用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2项。

(三)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重视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参与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打造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在平台建设中,注重凝聚散点,发挥组团优势,以平台聚团队、以团队出成果;鼓励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实现跨学院跨学科合作。根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要求,规范与加强学校科研平台的分类管理与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一体推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校积极参与重要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的申报筹建。在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励中,对新增省部级以上平台予以配套建设资金支持;年度科技专项设置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基金,资助平台发展。在学院绩效考核指标中纳入已有平台建设和新增平台指标,发挥指挥棒作用。2023年,先后获批新型储能技术北京实验室、国家能源用户侧储能创新研发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安全新兴风险研究中心、北京市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四)有组织开展科研情况

  学校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形成智能+”和超大城市综合治理两大特色方向,其中智能+”涵盖了智能信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能交通等适应首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学科特色,而超大城市综合治理则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地下空间健康运维、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等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与首都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服务。

  为推动有组织科研,学校积极发挥多学科优势,集中力量建设“1138”工程,围绕1个建设目标,构建1个学科群,打造3类学科交叉融合体,形成8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2023年以来,学校着力以有组织科研模式推动“1138”工程再升级。紧扣四个面向、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中的急需问题,以优势学科、优势科研团队为基础,加强校内资源合理统筹、科学组织与高效配置,探索和发挥揭榜挂帅机制、赛马制、包干制等创新机制,引入政府和行业专家作为发题方与评审专家,使科研模式逐渐从过去的自主选题转变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北京市的需求。如20237月,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有组织科研模式,迅速调动相关学科专业优势,全力服务京津冀受灾地区城市韧性建设,赢得了政府和群众的高度好评。

(五)科技成果转化

  为规范和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平台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先后起草或修订了《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北方 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北方工业大学专利申请管理办法》等。在平台建设上,学校先后获批第四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级平台、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北京市技术市场协会会员单位、首都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等,为推动学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平台。我校专利转让模块逐渐形成专业化体系,完成了13个发明专利的专利权转让。

    2023518日,以科教融汇、创产融通,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北方·扬帆科技创新暨科研成果转化大会隆重开幕。北京市各委办局、各区、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代表,200余家央属、市属和民营企业嘉宾参加此次大会。学校与来自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集团等18家企业现场集体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大会发布了32项已揭榜代表性项目,10余家企业代表现场发布项目需求,学校科研团队代表现场揭榜,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

  科技成果展以图片、实物、路演等多种形式展开,集中展示25个代表性科研领域的近200项关键技术成果。展示内容既涵盖学校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智能交通、新材料、城市安全与新兴风险等领域,也包括储能技术、集成芯片、航空航天、环保检测、智能电网与特种电源等新兴重大技术领域。各科研团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在路演现场进行讲解展示,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专业交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高校与企业、技术与资本、供给与需求直接对接。

(六)科技奖励与培育情况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技奖励,并在业绩认定、职称评审和高水平奖励中予以激励。学校出台《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励办法(试行)》,对带国徽国家奖、省部级奖等给予进一步激励支持。近5年来,年均获得省部级A类科技奖励(包括一级学会协会奖励)接近30项。其中高品质钢精准钙处理关键技术与在线控制软件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2年,学校教师连续获得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为进一步冲击国家级奖励奠定了重要培育基础。机材学院崔岩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国防材料研究,2022年荣获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二、工作展望与建议

(一)工作展望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有色金属企业的合作,借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二)工作建议

     1、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建议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组织行业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议协会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