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日期:2025-03-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106‰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11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并校60多年来,先后培养了包括11名院士在内的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30余名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贡献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现代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冶金工程、新材料与固废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低碳建筑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承担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项目5项、课题19项,2023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100项,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进入全国50强。在极端气候区零碳建筑、盐湖提锂、稀有金属加工润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成套设计理论与技术,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学探索奖1项。

一、改革发展情况

      2023年,全校上下牢固树立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持续构建“11445”发展新格局,真抓实干,笃行不怠,学校重要办学指标实现新突破,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双一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用努力和汗水赢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一是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未来技术学院获批陕西省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交叉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多个研究院,华清学院完成举办者变更,积极支持筹设西安戏剧学院。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工程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1‰,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在QS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150-200名,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11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80%以上,本科生深造率36.46%,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一次通过率87.96%四是创新创业再获突破,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获准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获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第一名,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项,居省属高校第一。五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获批绿色建筑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项、国家社科基金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六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入选了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名,陕西省特支计划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名。七是招生就业稳步推进,本科生招收数量较上年增长2.4%、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显著提升。提供就业岗位8.6万余个,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八是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快,举办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发布《西安共识》《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发展报告》,安德学院本科毕业生中118人进入国际知名高校就读,全面加强与中铝国际、中建科技、中建丝路等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九是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升级改造教学科研场所5.7万平米,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获批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十是安全稳定防线不断巩固,出台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经营餐厅管理办法、健康驿站系列制度办法,严格落实两校区稳定安全值班制度,获省教育厅通报表扬。

二、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先后实施了科技攀登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一系列举措,科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科技奖、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

(一)细化三项改革举措,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作为陕西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试点高校之一,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任务为引领,制定修订出台了覆盖科研计划体系、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评选、三项改革等一系列文件制度,着力解除原有科研管理方面机制体制的束缚,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三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和中心工作主动谋划融入秦创原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举措。细化改革举措,打通成果转化痛点。颁布实施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横向科研经费跃升计划十条》等系列文件,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目前,学校3914项职务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百余项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科技型企业,总金额达1.13亿元。

  学校积极融入秦创原建设,与秦创原发展公司合作成立建筑科技概念验证中心,在秦创原总窗口建成西安建大技术转移分中心,5家科创企业正式入驻。获批10项春种基金、35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34项技术成熟度高、转化潜力好的科研成果获评秦创原最具转化潜力项目科技成果”, 120余项科技成果入选秦创原科技成果备选转化库。获批全省首家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和陕西省高校首批大学科技园。学校连续两年在秦创原建设工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中位列省属高校A等第一名。

  依托秦创原平台,已建成集学校技术转移分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就地成果转化配套服务及科创企业于一体的西安建大科创展示综合平台,6家科创企业正式入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成为全省首家获准建设的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将围绕秦创原建设整合学科、团队、人才等优势资源,充分依托在建筑、土木、环境、材料、冶金等领域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以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形式在秦创原进行落地转化。

(二)深入实践研究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研究院+公司全链条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研究院主要是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充分整合高校学科资源,通过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或基地,以当前行业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难点为重点,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基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为产业化、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是以行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研发、转化、孵化产业技术,以高新技术引领企业发展为宗旨的独立法人公司,主要推进研究院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转移和孵化,并将在实际应用和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关键技术问题反馈到研究院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院在后端,负责汇聚整合高校学科、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型企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在前端,通过企业的需求来牵引研发方向,让成果产生的时候就对企业有用,高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依托研究院+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学校成立了8家企业,成功转化了膜分离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技术、高延性混凝土技术、城市级停车物联网技术、智慧矿山一体化管控技术、稀有金属加工润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营业收入达到8.5亿元。其中3家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该成果转化模式,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先后孵化了15家企业,其中自主孵化企业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B+轮融资,市场估值超过30亿元,正在加快筹备IPO工作。

(三)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学校主动加强校地校企及丝路沿线科技合作,面向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先后与西安、咸阳、宝鸡、商洛、榆林等地市以及中建、中核、陕煤、陕有色、陕建等大型企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已经与百余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研发基地79个。十四五以来举办各类校地校企成果推介活动280余场,专场路演52场。2023年学校相继举办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会、科技成果推介大会等大型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依托建筑科技链群优势,加强重大横向项目的组织谋划。中标的龙钢年产150万吨钢铁粉渣项目、汉钢年产120万吨钢铁渣粉项目合同额分别超过了6千万元和7千万元。十四五以来学校科研人员承担横向科研项目5200余项,合同金额累计达20亿元。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名中,学校以6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位列全国第48名。

(四)立足陕西有色优势,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

  针对区域重金属、轻金属、稀贵金属等优势资源及产业,学校聚焦复杂多金属伴生矿高效利用,重点从事铜、铅、锌、黄金、铝、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冶炼过程多金属高效回收,工艺过程优化、节能降耗、装备的改进与提升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

  针对冶金固废、废水及废气高效处理方面,学校推动冶金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研究,重点开展冶金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提质减排、低碳冶金技术以及冶金废水降氯除盐技术等过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针对区域优势钒、钛、钼资源和新能源相关产业,学校组织研究非常规特种冶金及先进材料制备,开展钒氧化物及合金的冶金制备、高纯金属钒、钛制备新技术、钼化工及合金制备、先进能源材料制备及其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理论研究。

    2023年度学校在复杂多金属伴生矿高效利用、冶金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非常规特种冶金及先进材料制备方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50余项。

(五)未来工作设想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三项改革综合试点为抓手,充分发挥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推广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高质量转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更多的西安建大力量。

三、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立足陕西有色优势,加大科研投入

  结合陕西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规划,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打造以钛基稀有金属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铝镁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钼、钒、锌基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及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等若干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实际。重点在钛、铝镁合金、钼、钒、锌等有色金属开展有组织科研,明确科研方向,提早布局,联合攻关,为陕西有色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有色科技力量

  为满足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对有色金属合金需求,锚定科研方向,开发高质量有色金属合金;绿色化、智能化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企业生产数据,共同开展数据分析和优化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